感受到她們的共性是:對未來都充滿信心與希望,同時顯示出了她們的一些特質與內心狀態的不同。
1。從個性特質與職業定位角度看:
2。從內心狀態與員工激勵角度看:
小結【更多請閱讀本書相關章節】
塔羅宮廷牌中的每個人物都具有自己的個性特質,它們既是真實人物的化身,也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自己內在不同角色的關係。
在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例如:家中排行、成長背景、生活事件等所經驗到的,往往形成一些牢不可破卻又不斷影響著我們的信念。可以說,原生家庭是影響我們最早,持續力也最久的環境及系統。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很多關係中,如:伴侶關係、上下級關係以及婚姻關係,人們大都是在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是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
所以這些塔羅中的人物牌,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的特質與內在角色。在本章的遊戲練習中,請不要期待它能很系統地幫助你解決個人成長中的所有問題,它更多地是一個座標性的指引作用,它提供了一個角度,提示了一個成長和完善的方向。
【更多請閱讀本書相關章節】
作者題外話:因為新浪讀書頻道沒有辦法上傳書中的圖片,影響到大家對塔羅牌面的感受。請複製下面的連結,可以看到帶有圖片說明的體驗及解讀://blog。sina。/s/blog_613831530100h5de。html【圖片】
以及://blog。sina。/s/blog_613831530100h4ze。html
附錄一 我與塔羅的緣——專訪
心理學不是看病;塔羅不是算命
遠東經濟雜誌社記者 劉曉東專訪
記者:“心理學不是看病,塔羅不是算命”,這聽起來很上口,是你想出來的麼?
向晴:呵呵,不是我想出來的,是我在做塔羅心理學應用普及活動中,學員們在活動後分享的感受,很多人都是不約而同地這樣說。我聽到後內心特別愉悅,因為他們的說法和感受,進一步堅定了我用塔羅普及心理學應用的信心,並加快了步伐。
記者:你剛才說堅定了塔羅普及心理學應用的信心,那以前是不夠有信心麼?
向晴:提到塔羅,一般人自然反映到是占卜、算命,並和神秘、預測做連線。心理學長久以來在大部分人心中的印象就與看“病”相聯絡,而我用一個人們印象中做占卜的工具來普及心理學,難度可想而知,那時我也不確定是否一定有效,所以在行為上比較謹慎。比如:我分別建立了“智慧果心理學應用俱樂部”和“塔羅俱樂部”來做不同的活動,目的就是檢驗。如果效果不好,至少不會過多波及到顧客對心理學應用、對心理諮詢師職業、對心理學行業的看法。畢竟顧客是透過每一個心理學從業人員的行為來感知的。
記者:到目前為止,這個普及的效果看來是好的,那你又是怎麼想到用俱樂部的形式做普及呢?
向晴:2006年顧客特別少,他們稱呼我為向老師,到智慧果後都反饋說特別好,應該早點來就對了,同時提到說一進門看到心理諮詢的字樣感覺有點怪怪的。顧客的這些反饋引起我的注意,我就想這是怎麼回事,這個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當這樣的反饋多了,我突然明白:原來看到心理諮詢的字樣,顧客感覺怪是潛意識裡把自己當成了病人,當他們叫我向老師時,其實他們內心期待是一種師生關係。顧客其實在告訴我,如果能把“醫患關係”轉為“師生關係”,他們就喜歡和樂意來這裡了,這樣智慧果俱樂部就誕生了。同時依託天際網等一些商務社交網站,朋友介紹朋友,口碑相傳,來參加的經理人就越來越多。
同時,受到百家講壇的啟發:為什麼于丹教授帶動國學熱呢?以前我們提到國學,常常與聖賢經典、嚴肅高深、束之高閣、離生活遙遠等相聯絡,而於丹教授的講解讓我們發現國學很有用,與生活咫尺之間。這種轉變怎麼發生的呢?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改變了嗎?而改變自己的觀念又是一件最不需要花錢的事。所以,我那時一直思考:有沒有一種方式或工具能像于丹教授講國學一樣,讓更多人自己改變對心理學的認識?即:心理學不是看病,而是很生活化、很有用的工具,學會使用後自己就可以助人自助?而且這個工具一定要成本低、容易使用、有趣、能讓看不到摸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