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汗。至於由其他疾病引起者,在治療原發疾病的基礎上,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若因體質關係,平素易於出汗,而不伴有其他症狀者,則不屬本節討論範圍。
根據汗證的臨床表現,西醫學中的甲狀腺功能亢進、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風溼熱、結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盜汗亦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汗證常因病後體虛、表虛受風、思慮煩勞過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導致肌表疏鬆,表虛不固,腠理開洩而出汗,或汗液不能自藏而外洩。
一、病因
1。病後體虛
素體薄弱,病後體虛,或久患咳喘,耗傷肺氣,肺與皮毛相表裡,肺氣不足之人,肌表疏鬆,表虛不固,腠理開洩而致自汗。或因表虛衛弱,復加微受風邪,導致營衛不和,衛外失司,而致汗出。
2。情志不調
思慮煩勞過度,損傷心脾,血不養心,心不斂營,則汗液外洩。或因耗傷陰精,虛火內生,陰津被擾,不能自藏而汗洩。亦有因忿鬱惱怒,氣機鬱滯,肝鬱化火,火熱逼津外洩,而致自汗盜汗者。
3。嗜食辛辣
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溼熱偏盛,以致溼熱內盛,邪熱鬱蒸,津液外洩而致汗出增多。
二、病機
汗由津液化生而成。上述幾方面的病因,歸納言之,主要是透過以下兩方面的原因而形成汗證:一是肺氣不足或營衛不和,以致衛外失司而津液外洩;二是由於陰虛火旺或邪熱鬱蒸,逼津外洩。病機總屬陰陽失調,腠理不固,營衛失和,汗液外洩失常。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但虛多實少,一般自汗多為氣虛,盜汗多為陰虛。屬實證者,多由肝火或溼熱鬱蒸所致。虛實之間每可兼見或相互轉化,如邪熱鬱蒸,久則傷陰耗氣,轉為虛證;虛證亦可兼有火旺或溼熱。虛證自汗日久可傷陰,盜汗久延則傷陽,以致出現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之候。
汗為心之液,由精氣所化,不可過洩。若汗證持續時間較長,常發生精氣耗傷的病變,以致出現神情倦怠、肢軟乏力、不思飲食等症。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晝日汗出溱溱,動則益甚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後汗止為盜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盜汗。作為其他疾病過程中出現的自汗、盜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該疾病的症狀及體徵,且出汗大多不居於突出地位。
3。有病後體虛、表虛受風、思慮煩勞過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於引起自汗、盜汗的病因存在。
二、病證鑑別
1。汗證與脫汗
脫汗表現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時出現聲低息微,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散大無力,多在疾病危重時出現,為病勢危急的徵象,故脫汗又稱為絕汗。其汗出的情況及病情的程度均較自汗、盜汗為重。
2。汗證與戰汗
戰汗主要出現於急性熱病過程中,表現為突然惡寒戰慄,全身汗出,發熱,口渴,煩躁不安,為邪正交爭的徵象。若汗出之後,熱退脈靜,氣息調暢,為正氣拒邪,病趨好轉。與陰陽失調、營衛不和之自汗、盜汗迥然有別。
3。汗證與黃汗
黃汗汗出色黃,染衣著色,常伴見口中黏苦,渴不欲飲,小便不利,苔黃膩,脈弦滑等溼熱內鬱表現。可以為自汗、盜汗中的邪熱鬱蒸型,但汗出色黃的程度較重。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要辨清陰陽虛實。一般來說,汗證屬虛者多。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但因肝火、溼熱等邪熱鬱蒸所致者,則屬實證。病程較久或病重者,會出現陰陽虛實錯雜的情況。自汗久則可以傷陰,盜汗久則可以傷陽,出現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之證。
二、治療原則
汗證虛證當根據證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氣、養陰、補血、調和營衛;實證當清肝洩熱、化溼和營;虛實夾雜者,則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
此外,由於自汗、盜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洩為共同病變,故可酌加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癟桃幹、牡蠣等固澀斂汗之品,以增強止汗的功能。
三、證治分類
1。肺衛不固證
症狀:汗出惡風,稍勞汗出尤甚,或表現半身、某一區域性出汗,易於感冒,體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