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堆。旁邊是裝修得很氣派的3層小樓,坪裡停著一輛貨車,一輛5系寶馬車。
牛舍建得很簡單,就是紅磚砌的牆,牆上砌了一些花格權當窗戶,牆高兩米以上,就是人字梁了,頂上蓋的是石棉瓦。中間是走廊,兩邊是牛欄,靠近走廊砌了一個個的池子,每間牛欄30平米左右,裡面關了10來頭牛,用韁繩穿上牛鼻子,就讓它們在狹小的空間裡活動,每頭牛都有飼料池和水池,牛欄裡還有一些小牛犢在自由活動。
馮映輝領著一個40來歲的中年人來了,“書記,這是蘇老闆,村裡最早開始養牛的,養牛最多的都是他。”
“蘇老闆你好,你這裡牛不少嘛。”
蘇老闆笑笑說:“黎書記您好。我養的牛這裡是兩千多頭,這裡地方太小了,在我岳父家那邊還養了5000多頭用來繁殖的種牛,算起來是多的了,可還是不夠賣的。”
午陽問:“銷售形勢很好吧?”
“入秋以來,每天有多少就能夠賣多少,今年前前後後賣掉3000頭了。欄裡的這些,在春節前都要賣掉的。”
“現在牛肉價格這麼好,賺的錢不少吧?”
“黎書記,現在牛肉價格確實是好,可成本也在增加,飼料漲價也挺厲害的。我自己沒有殺牛,利潤給屠戶賺去的也不少。比如一頭800斤的牛,我這裡賣9000塊錢,屠戶買去可以殺400斤左右的牛肉,每斤賣40塊,加上牛皮、牛肚,可以賣16000塊錢,比我賺的少不了太多。”
午陽說:“那你為什麼不自己宰殺賣牛肉呢?”
“也不容易,屠戶的費用也不少,我也沒有那個精力來賣牛肉。屠戶也是我們村裡的,老鄰居嘛,我們不好去搶他們的飯碗的。”
午陽知道,這就是家庭式企業的侷限。如果請人管理,除了費用,每頭牛多賺兩千塊錢不成問題。不過這些人都是很精明的,他肯定有自己的打算,勸是沒用的。“蘇老闆,你帶頭致富,對政府有什麼要求嗎?”
“黎書記,現在養豬專業戶國家都有補助,我們養牛專業戶就從來沒有拿到過國家的一分錢。”
午陽說:“這個問題。涉及到國家的產業政策,不是縣政府、市政府能夠改變的。主要是我們的老百姓習慣了吃豬肉,牛肉的暢銷。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沒有跟上形勢的變化。”
蘇老闆說:“既然不是市政府能夠解決的,就不說這個事了。黎書記,您看我這個院子這麼窄小,我想擴大規模,能不能給批些地皮呢?”
馮映輝說:“這個沒問題,就是不能在你院子附近佔地。江對岸已經建了大棚蔬菜基地,你們村的人如果有這個意向,縣政府可以給你們批一些地。”
“好啊。那我跟大夥商量一下,將養牛場遷過去。馮書記,每戶最多能夠批多少畝?”
“你想要多少畝?”
蘇老闆說:“如果保持現在的規模,最少需要20畝,如果要擴大,能有50畝就最好了。”
“好嘛,你們商量好了就來縣委找我。”
“馮書記,我們村400多戶都去買地,能批嗎?”
“沒問題,我們就建立一個養牛基地好了。不管是你們村的還是外村的,就是外縣、外省的,只要想來這裡養牛。我們都歡迎,生產的牛多了,可以產生規模效應嘛。到時候政府一定給你們最優惠的土地出讓價格。”
午陽說:“馮書記,蘇老闆,如果你們準備建設養牛基地,就必須建一個生產加工牛肉的工廠,將產品發往省內的農貿市場和全國各地的超市銷售,這樣才能保證銷售渠道的暢通。只有銷售渠道暢通了,生產才可以得到有序地發展。受市場的衝擊影響就小,使這個產業能夠得到健康發展。”
蘇老闆說:“黎書記。您讓我們這些農民去搞這些事,恐怕學不會呢。在現在這種牛肉走俏的情況下。也完全沒有必要。要不然是這樣好不好,簫秘書長不是要找朋友辦大型的養牛場嘛,肯定就要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我們的成品牛好銷的時候自己銷售,不好銷的時候,按市場行情賣給他們,這樣就既不會造成產品的積壓,也不用花費財力物力去另建一條銷售渠道了。各位領導,你們看看,這樣可好?”
簫旺琦說:“這樣做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不用花錢重複建設銷售渠道,弊端就這於,銷售形勢好的時候沒有貨源,不好的時候產品就會積壓,資金積壓的肯定不少。”
午陽說:“老蕭,你要找的,是大老闆嘛,讓他建儲藏量大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