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讀到此節,隨著知識面的拓展,漸漸有所懷疑。後來讀的書多了,經歷了一些事情,就有所領悟。當時曾一度為著自己的新發現而感動不已。有一天看到了一本當代名儒大家的專著,提到過此段,讀後更是感嘆不已。感嘆的是,書,書真是不能寫了,你只要博覽群書就夠了,一切都讓前人說盡了。你所發現的,你所感悟的,你所苦苦尋覓的,在這本書裡,只是你沒得到而已,在那本書裡說不定早就有了定論。

近日在一家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內容倒記不很清了,只是內中也引到了此句:“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文章解釋到:孔子見衛國的君夫人南子,因南子的名聲不怎麼好,引得學生中脾氣大、性子直的子路出來使孔子難堪,逼得孔子賭了咒:你們不要懷疑我啊,我要是做了對不起人的事,讓上天打雷給劈死!讓上天打雷給劈死!這番註解,無疑是朱熹的早已成名家大定論,多少年來一直令讀聖賢書的老學究們所深信不已。但細想想,聖人之所經以成為聖人,為我們中華民族所標榜,如果真像此番言論所釋,豈不成凡夫俗子了嗎?

孔子是見了南子,南子的名聲確實也不怎麼樣。衛國的諸侯衛靈公非常寵幸她,以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歷史上她也並沒有什麼大的過錯。當時孔子在衛國,衛靈公對孔子一直是很敬重,他所寵愛的這位漂亮的妃子南子,出於對孔子的崇敬而所見。子路確實對此也不大高興,孔子就對子路說,你們的看法和我的看法不一樣。予所否者,我所否定的人,一定是罪大惡極,不但人討厭他,就是上天也討厭他。即天厭之。記得有位儒學大家對此段曾作過專門的研究,其結果也不敢與以往的老學究們苟同。

《論語》實際上是一個整體,讀書貴在統領全篇,領會其主旨。如果我們讀到“子見南子……”這句後,再接下來看下一句:“子曰:中庸之為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的這句話就講明瞭他所見南子的真相。在這裡勿庸累牘。讀《論語》真正的解釋就在《論語》中,咱們羅嗦了半天,其實真正最好的解釋還是在文章中。

說到這裡,就令人想起老一輩所受的教育來了,現在看來對老式的教學也不能一概否定,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這麼說來也有它的道理。朱熹也好,權威也罷,人還是不要迷信的好,不妥之處還是要探個明白。在這裡,本人並不是有意要冒犯“名家大論”,就像子貢對恩師的推崇:“夫子之過,如日月之食,人所共之,改之,人所仰之。”中華文明傳承至今,我想正是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才得以有所推廣,有所進步。

回過頭來想想,學生時代的讀書,尤其是為了迎接考試的讀書,大部分是接受、接受、再接受,難得有時間去懷疑去探個究竟,只是當我們不再為了考試而考試之後,靜下心來再來讀名書名句,如果還要一味人云亦云,那就是讀乏味書無樂趣可言了,更別說受益了。 。 想看書來

5蒼桑迎來是淡泊

5蒼桑迎來是淡泊

太多的情結,牽連著你,太多的思念揮不去,開天闢地,亙古綿延。親近你,一幅歷史畫卷的長河滾滾而來。從高原心泉的潺潺一路奔來,彙整合連天海浪。寧靜時,微波不驚;澎湃時,巨浪濁天。你走過,雪山,你走過,荒原。九曲十八彎,迴腸百結戀著的是不盡的情懷。你包容著,包容著一切,你攜帶著漫天的黃沙,風捲殘雲般向前、向前。你孕育了多少生命,你又吞沒了多少生靈,功過是非,一任評說,永遠不改的依然是向前、向前。不到東海逝不回頭。

站在你面前,我心激盪。血管裡沉澱著,你的水脈;容貌裡難揮,你的聖顏。曾經的榮辱隨那壺口的激盪,是否渲瀉?是否深藏心底?千萬里路喲,你款款而來。多少次,來到你面前,不盡的依然是那份情懷。

沿大緯二路向北,向北,駛向城外。身後拋開的是喧囂,映入眼簾的是開闊的路面和稀疏的車輛。一條長長的,不算高的大土堆,一條被叫做大壩的地方,緩緩驅車,越過上行,向西望不見頭,東面長滿樹。長長的樹帶,在初冬的泉城北端迎著北風而立,滿地的落葉無聲的沉默著,那枝頭偶爾閃現的綠葉,傲然不屈的挺立著,寒風中讓人悲憫後生發的更是一種敬意。是否,它向過往的人們昭示,昭示著一種不屈的力量?越過這條大壩,駛過浮橋,就到了北岸。

因為是黃昏,又因為它的特殊,(特殊性在於是一片穆斯林的墓地)這裡兩岸的遊人稀少,正合了自己的清靜。作為對兒子期中考試成績的獎賞,走進跑馬場,向工作人員選了兩匹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