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4部分

在李雲天的規劃中,雲屯市舶司被他當做海關的試點,磨礪裡面的那些吏員,以在將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海關體系,用以應對未來大明的海外貿易。

值得一提的是,李雲天將雲屯市舶司的百餘名官吏分為三組,分別對船上貨物查驗一遍,然後核對三組人員的查驗結果,以免發生漏報和瞞報的現象。

其實,按理來說船上的貨物都要在雲屯市舶司解除安裝後清查,可是雲屯市舶司沒有能裝載如此多貨物的倉庫,同時那些貨物搬上搬下也非常麻煩,故而李雲天就讓雲屯市舶司的人登船查驗。

當雲屯市舶司的官吏查驗完貨物數量後將開出三份貨品清單,一份是上繳關稅的貨物,一份是上繳軍稅的貨物,最後一份就是屬於商人的貨物,那些商人憑藉貨品清單提取貨物。

為了確保貨品清單的真實性,每張貨品清單一式三份,一份交由雲屯市舶司保管,用作留底;一份發給碼頭貨場查驗貨物的官吏對賬,賬目對清後放行;另外一份由商人自己保管,提貨的時候上交。

可以說,李雲天已經制訂了一套貨品出關和入關的系統體系,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極力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干擾。

由於交趾的市場無法消化掉海外貿易的貨物,因此在雲屯市舶司查驗完貨物後船隊就會北上,依次在廣州市舶司、福州市舶司、寧波市舶司和天津港停靠,在這四個港口各自卸下一部分貨物進行出售。

總體比例是,廣州市舶司解除安裝一成五的貨物,福州市舶司解除安裝一成五的貨物,寧波市舶司解除安裝五成的貨物,天津港解除安裝兩成的貨物。

由此一來可以就近尋找買家,節省了不少中間運輸的環節,進而更方便將貨物鋪遍整個大明,給買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當鄭和寶船上運載的貨物統計出來後,其價值也隨之報到了李雲天那裡,保守估算,此次海外貿易帶來的南洋諸國的貨物值一千兩百萬兩白銀,約佔大明一年財政總收入的三成,是大明戶部一年財政收入的三四倍,要知道大明戶部一年的財政總收入也不過三百多萬兩白銀。

如果將這批海外貿易的稅收上繳朝廷的話,意味著朝廷能從中得到三百萬兩的稅銀,相當於多了一年的財政收入。

說起來這次能有如此巨大的利益收穫,負責商事的趙元才居功至偉,正是由於他對南洋諸國商業的瞭解,這才能從其中獲取如此鉅額的利潤,也使得隨船的那些商人們心服口服。

雖然李雲天定下了雲屯市舶司所收的關稅中自留一半,另外一半上交戶部國庫,但那是以後要考慮的事情,現階段他還不想把那一半關稅給戶部。

這並不是李雲天想要將那一半稅收截留,而是他要將這一半關稅送給宣德帝,以充盈宣德帝的內庫。

由於洪武帝和永樂帝時期的連年征戰和天災人禍,作為大明天子的宣德帝內庫中並沒有多少銀子,李雲天之所以能開展海外貿易全憑宣德帝的恩旨,他自然要把關稅給宣德帝了,同時也是讓宣德帝意識到海外貿易的巨大經濟利益。

至於戶部,並沒有由頭開口找李雲天要這筆關稅,原因很簡單,市舶司歸所屬的布政使司管轄,其稅收上繳地方府庫,毋須上交戶部的國庫。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市舶司隸屬當地布政使司外,還與大明實行海禁以及朝貢體系有著莫大關係。

洪武帝最開始設立市舶司的時候是為了收取海外貨品的稅金,不過頒佈海禁令後,進出市舶司的船隻全部都是前來大明的貢船,市舶司按照傳統貨物對貢船上的物品徵收其低價百分之二十為關稅。

因為海外貿易貨物的進出口交易價格與成本價格間的相差甚遠,再加上除了貢船沒有商船進市舶司,故而市舶司可收到的稅賦微乎其微,戶部自然不會看在眼裡。

所以,即使戶部現在再怎麼眼紅,也沒辦法開口從李雲天那裡討要關稅的稅銀,否則就違背了大明的律令。

第500章 動盪

宣德四年十二月中旬,乂安城上空烏雲密佈,天氣陰沉得可怕,根據老人們的經驗,一場大雨即將來臨。

蕭瑟的寒風中,乂安城南門和北門的街道上聚滿了拖兒帶女的居民,被守城的叛軍擋在了門口處禁止他們出城,現場吵鬧一片,聲音喧譁,形勢異常混亂。

乂安城的糧食在這個月初就已經吃光了,現在不僅城裡的居民,就是叛軍士兵也勒緊了褲腰帶,一天只能吃個七成飽。

叛軍所控制的地區去年的糧食收成本就不好,而黎利為了對抗明軍又從演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