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部分

毛髮,亟圖補救哉!我這次出來賑災,主要目的是抵抗夷人,講究的是大義,為此我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大人要我的項上人頭可以,讓洋教士在河南救災,我必不許!”

謝家福的表態得到了在場鄉紳的熱烈支援,一位七旬老者程朱道:“朱子說過,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那些接受了教堂賑濟之災民,必然皈依洋教,終不再是中國之民。最可憐的是,那些童子尚未開蒙,如何知道這些,眼看著他們淪陷於教堂之中,於心何忍?如有傳教士進入災區,請大人務必婉為開導,設法勸阻,否則我等就是拼了老命,也要讓這些洋鬼子離開河南。”

謝家福這些鄉紳後來在鄉下遍貼告白:“寧可食夷肉,不可食夷粟”,真有很多可憐的災民,閉門餓死也不接受傳教士送來的糧食,有激進的書院儒生竟然罷課,四處找傳教士拼命,宋驍飛這才意識到,本地鄉紳這股勢力不可小視,他第一次見識到了民族主義這頭巨獸的能量,只得勸李提摩太等傳教士離開河南。

宋驍飛辦完河南賑災的大事,從水路坐輪船趕回天津。到了天津,李鴻章已經開始調集全國的糧食救災,這時,大清的**體制顯示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越性,盛宣懷的招商局將全國的輪船都投入運送糧食當中,宋驍飛把北洋水師的軍艦也撥出十五艘來運糧。

到了第二年,這場巨大的災難還在蔓延,波及北方過億人口,最嚴重的山西省,幾乎餓死了三分之一,如此大規模的饑荒讓李鴻章也疲於應付,陷入了悲觀的情緒中,他對宋驍飛說:“朝廷日事禱祈,靡神不舉,而片雲不起。若明年清明前後仍不獲甘霖,數省生靈,靡有孑遺,我輩同歸於盡,亦命也夫!”

宋驍飛給李鴻章提了五條建議:接受泰西慈善機構和在華教會的捐贈,刺激江南的鄉紳走出門救災;讓盛宣懷的招商局積極引外資,僱傭災民大修鐵路,另外鼓勵民間商人多開辦生絲廠等工廠,僱傭災民;三年內,遷徙二百萬災民入朝鮮,二百萬災民到臺灣,二百萬災民到越南,五十萬災民到琉球等地拓荒,初期從國際市場購糧食;讓北洋軍官學校的學生參與救災;加大“捐納”力度,公開拍賣一些非實際掌握行政權力的虛官職。

這場災荒舉世罕見,所以這些建議李鴻章全部採納,並且,他作為欽差大臣,調動全國的資源和力量來做這些事。為了避免數以億計的災民造反,清廷也只好妥協。

第一條建議奏效,在《強國報》、《申報》等民間媒體的鼓動下,南洋、日本、美國的華僑捐款捐糧,一向坐等災民上門的江南士紳們,主動深入到華北災區腹地救助,救災華北儼然成為中國全民的自發行動。

第二條建議使得中國工廠遍地開花,民族工商業大力發展,鐵路、電報、煤礦、生絲廠、陶瓷廠等遍地湧現。

第三條建議使中國對朝鮮、越南、臺灣、琉球等地的控制力大大增強,駐紮在當地的淮軍也有了後備兵源。

第四條建議,使得北洋軍官學校學員的國家意識開始萌芽,他們漸漸開始理解容閎和宋驍飛給他們講的“老百姓的軍隊”是什麼意思,也使得他們明白,愛國不等於愛滿清朝廷,老百姓的死活才是天大的事!

第五條建議,卻招致了翁同龢等清流派最猛烈的攻擊,他們“秋後算賬”,紛紛上折控訴李鴻章賣官鬻爵,要求光緒皇帝嚴辦李鴻章,附帶也彈劾宋驍飛,要求將他們革職下大獄。

翁同龢和李鴻章之間的權力鬥爭升級,宋驍飛明白,這一次,他和李鴻章必須全力反擊,搞掉翁同龢!

第四章 翁同龢罷官(求收藏、推薦)

深秋,天津港碼頭,寒風漸起,一艘破舊的桅木帆船緩緩靠岸。船頭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子獨立冷秋,身穿一件單薄的灰色長袍,他的鬍子邋遢,臉上髒兮兮的,面板黝黑,兩眼目光有點呆滯,不知道他的人,還以為他是一個乞丐或逃荒的災民。

誰能想到,這中年男人竟然就是曾經大名鼎鼎的“翰林四諫”、清流“牛角”張佩綸!他曾大膽敢言,直諫讓慈禧太后收回成命,他曾振臂一呼,在“清流”中雲集響應,他曾罵得李鴻章也啞口無言,可惜,再美好的時光都只是曾經,中法一戰,他在馬尾戰敗,福建水師覆沒,他的大名頂風臭萬里,人人恨不得誅之,只有李鴻章仗義執言,說戰敗“錯不在張佩綸,誰去結果都一樣”,張佩綸當時感動得差點給李鴻章跪了!

光緒十一年,張佩綸被流放遣戍察哈爾察罕陀羅海,這三年來,在寸草不生的邊疆風餐露宿,這細皮嫩肉的書生面板黑了,頭髮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