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還發電報給李鴻章,要李鴻章承認載濤為新皇帝,迎接新皇帝回北京,重整朝綱。是自立為總統或皇帝,還是重新做一個維新的滿清大臣?一個艱難的抉擇,擺在了李鴻章的面前。
宋驍飛也開始琢磨著這風雲突變的時局,他原本以為解決了慈禧太后,李鴻章就能順利當上大總統,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病休了**年的恭親王,而且看恭親王辦事雷厲風行,毫不含糊,還是寶刀未老,宋驍飛派家僕去送信,約徐世昌、容閎、譚嗣同、梁啟超、嚴復、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劉步蟾、鄧世昌等人半夜到府上商議對策。
家僕前腳剛出門,府邸管家阮忠樞就領著一人前來拜訪,來人身穿青衣,笑吟吟地上前抱拳行禮,此人正是張佩綸,他此時滿面春風,—八字鬍,體態偏肥,常見的官員顢頇模樣,完全跟剛戍邊迴天津時鬍子邋遢,臉上髒兮兮,目光呆滯的窮酸書生判若兩人。
原來,張佩綸入李鴻章的幕僚後,協辦李鴻章的文書,掌握機要檔案,當了個心腹師爺。入幕半個月後,張佩綸在李家後院的槐樹下審讀自己流亡戍邊時的著作,搖頭晃腦,悼念妻亡,淚流滿面,全然沒有主意到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耦站了身後。俗話說,“文章憎命達”,戍邊時張佩綸生活悽苦,妻子也病亡,所以他的文章文采飛揚,飽含深情,打動大家閨秀的才女李菊耦。李菊耦漂亮溫婉,此時二十二歲了,這在古代已經是大齡剩女了,還沒有尋覓到配得上自己的夫婿,於是主動上前攀談。張佩綸時年過四十歲,兩人相差十九歲,李菊耦這個“大叔控”對張佩綸遭遇十分同情,後來請李鴻章聘張佩綸做了自己家庭教師,一來二去,日漸生情。李鴻章也很大度地把女兒許給了張佩綸,成全了一對佳偶。 ;李小姐不只拿出私房錢,給張佩綸買了一座舊宅,平時還和他讀書吟詩,收集善本古書,怡然自得,張佩綸此時自然春風得意,完全沒了亡妻之痛。
宋驍飛抱拳回禮,道:“幼樵兄大駕光臨,有失遠迎。”
張佩綸道:“我也是無事不登三寶殿。”
宋驍飛於是請他到客廳上座,張佩綸說明了來意,主要是想來說服宋驍飛支援李鴻章稱帝,他說:“共和政體並不適合中國的國情。”
宋驍飛此時不知道張佩綸是代表他自己還是代表李鴻章來做自己的說客,道:“我肯定站在恩師的一邊,不管是共和還是立憲,或者當皇帝,只要他作了最後的決定,即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不瞞幼樵兄, ;我也認為共和政體並不適合現在的中國國情,但是,還真找不出第二種政體來滿足現在的需要。你也知道,各省督撫沒有幾個再真心願意向同僚稱臣。中國現在最不能夠的事,就是內戰。”
張佩綸道:“那也總不能就此承認西安的滿清皇帝吧?”
宋驍飛道:“這個自然,如若此時恩師再向滿清皇帝稱臣,那麼肯定會遭到恭親王的報復,說不定他們一回北京,就會讓恩師告老還鄉!”
第七章 特色共和
ps:
三更送到,文章已修改!
張佩綸走後,徐世昌、容閎、譚嗣同、梁啟超、嚴復、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劉步蟾、鄧世昌等人陸續到了宋驍飛的府邸。
在客廳坐定之後,他們討論中國適用何種政體的問題,嚴復、梁啟超比較贊同君主立憲制,不贊同共和制,梁啟超說:“中國現在四萬萬人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文盲,即便是新政後,開設了各類新學校,接受共和憲政教育的人不足百分之五,建立共和,斷難形成社會共識,會失去大多數鄉紳的支援。”
容閎反對,他說:“諸位有一個誤解,以為共和民主就是一蹴而就的。其實,共和民主只是民主的第一步,不邁出這一步,就永遠不可能享受以後的民主成果!英國搞共和,花了三百年,美國搞共和,到現在二百年,也還有諸多不足,世界上沒有哪一套民主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先建立共和制度,再逐步完善。”
為了說服他們,容閎給在座的人普及了一下美國的建國曆史,這段歷史,對於宋驍飛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跟他在現代看歷史書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大一樣,讓他耳目一新。
容閎從源頭上給在座的人通俗地講了美國的來歷。
十六到十七世紀,主要是歐洲人,一部分清教徒因為受到天主教的迫害,跑到北美洲,還有就是一部分破產的窮光蛋,去北美洲開荒。當時北美洲還是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沒有政府,在1620年,一批乘坐“五月花”號的英國人到了普茨茅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