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3部分

印度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家,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佈無數漂亮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很多人還有多神的信仰。

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式政權是孔雀王朝。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

歷史上,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征印度的序幕。所以伊斯蘭教也對印度有很大影響。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此後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臥兒帝國。

到了殖民時期,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鬥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

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1858年透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併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

1908年,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一小半。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饑荒。早在19世紀中葉,印度逐漸出現近代工業。鐵路的大量興建,使印度資本主義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除了紡織工業,印度資本家還投資於銀行信貸、鋼鐵、水電、水泥等部門,並且擁有印刷、造紙、榨油等小型企業,相對錫金、尼泊爾等地。比較富裕,所以,英國議員們設立了確保印度的談判底線。首相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於是把議會表決結果電報發給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敦促他在保證帝國利益的情況下儘快完成談判。大英帝國在等著他們的好訊息。

而此時的德國,威廉二世最想的是怎麼能夠從中國和英國戰爭中謀取利益,他召集了德國的陸軍大臣還有海軍大臣等人,商量著和中國合作,把孟加拉一帶給強行佔領下來,這樣印度洋的一些港口德國可以使用,可以駐軍。

德皇威廉二世的思緒早就飛到了孟加拉灣,他彷彿看到了德國的軍隊從孟加拉灣直接橫掃印度的情景,沒有了印度這個“後花園”支援,英國和德國大戰。鹿死誰手就不可知了。他覺得應該和大臣們商討一下德意志帝國的未來,所以就派人去召集德國的一干高階軍官。

德國將軍元帥也不知道威廉二世為什召集他們,但是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趕來無憂宮。威廉二世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大臣們聽。

德意志帝國陸軍元帥、德國總參謀部參謀長施利芬首先發言,他揣摩著威廉二世已經下定決心和中國聯合,於是迎合威廉二世說:“殿下。我覺得這個計劃可以實行,可以聯合中國在亞洲開闢第二戰場。如果我們幫助中國人拿下孟加拉,孟加拉灣就會有我們德國的戰艦,那麼印度這個英國的後花園就會受到我們的威脅,英國必然會大量派遣軍隊去印度,這樣,我們就可以趁機攻下倫敦。”

德意志帝國陸軍大將小毛奇反駁道:“陛下。帝國現在還沒有做好和英國直接開展的準備,印度對於英國來說太重要了,我們一旦駐軍那裡的話,就有可能引發全面戰爭。其中的風險很大,中國即使能夠打下孟加拉地區,也不一定能夠逃過英國和法國的夾擊。”

德國陸軍上將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