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凸起便是這顆珠子的原因。
第112章 族秘(二)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鄒易無意間的舉動,居然就被他開啟了族譜中的暗匣。
隨著木板朝兩邊退去,那中間所展示出來的東西卻令得鄒易皺起了眉頭。
一幅不明就裡的圖案,一段同樣用戰國時期齊國文字書寫的圖解,僅此而已,鄒易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這一目瞭然的東西會讓鄒家看得如此重要,彷彿憑藉著這個就能振興鄒家一般。
不過,既然費了這麼大勁才開啟暗匣,鄒易自然不會放棄一探究竟的打算,捧起族譜,隨便找了個蒲團坐下,便是認認真真的研究起這暗匣中所隱藏的秘密。
圖案是雕刻上去的,一位老者踩著兩朵雲彩,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要說整個圖案中出彩的地方就是那老者所踩的兩朵雲彩了,一朵為白色、一朵為黑色,除此之外,整個圖案並沒有透露出太多的資訊。
緊接著鄒易便是看向了一邊像是用作圖解的文字,雖說這些都是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齊國的文字所書寫,不過倒也難不倒他,有著老道這位學究天人的師父,加上三山五湖學宮中半年的學習,雖不敢說能夠像讀白話文一般順暢,不過也就是速度上稍微慢了些,對於理解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並不影響。
“老夫姓鄒名衍,是鄒族第一代族長。。。。。。”
僅僅開篇的這幾個字,就把鄒易給震懵了,鄒衍,這名字那是如雷貫耳,戰國時期陰陽學派的創始人,與那老子、莊子、孟子並列的存在,被世人稱之為鄒子,他的《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大九州說》也都流傳至今。
帶著懷疑的態度,鄒易接著往下看,越看下去這眼睛卻是瞪得越大,這鄒家之祖鄒衍和那傳說中的大家鄒衍漸漸的也合二為一了,事實就是這鄒家的老祖宗的的確確就是那陰陽學派的創始人,被世人稱之為鄒子的鄒衍。
鄒易這一發現,多得是詫異與震驚,卻依舊無法令其滿意,因為有了先前的那種錯覺,所以他對這族譜中所隱藏的東西的期盼值也是很高,只是到目前為止,依舊沒有任何東西是他感興趣的。
“言止於此,希望後人莫要弱了老夫的名頭,最後再提一句,《主運》、《大聖》只能算是人之書,《陰陽集》才是天之書,至於《大九州說》。。。。。。”
看到這,鄒易明顯感覺到了鄒家老祖的猶豫,只見他最後說道:
“至於《大九州說》,便不用去參悟了,等到後人若是能達到極致的境界,自然便會明白。”
“這就完了?”
鄒易不禁苦笑,這暗匣他的確是開啟了,知道了鄒家的由來,知道了鄒家的老祖便是那聲名赫赫的鄒衍,可這些對現在的鄒家也好,對他也好都是毫無用處,難不成讓他去打廣告,昭告世人現在的鄒家乃是鄒衍的後人?
看著木板上鄒衍的雕像,鄒易陷入了沉思,他也是心思敏捷之人,既然鄒家延續至今都將這暗匣之謎看得如此重要,顯然不會是無的放矢的。
鄒易再一次前前後後、反反覆覆的推敲起這段話,漸漸的他的目光便是聚焦在了《陰陽集》那三字上,特別是那“陰陽”二字對他的觸動最大,不禁令他想起了陰陽眼,一黑一白正好對應上了陰陽的說法。
只是這《陰陽集》又是什麼,在鄒易的認知中,鄒衍的著作裡似乎並沒有《陰陽集》一書,陰陽學說倒是有的,不過那也只是一種對世間萬物的看法,專業一點來說,就是辯證唯物的哲學思想,而且都是靠陰陽學家們講學流傳至今的,並有具體的文字記載,這倒是有些蹊蹺了。
想來想去,只有一種解釋,那便是,這《陰陽集》的確是鄒衍所著,不過卻沒有為世人所知,而是留在了鄒氏宗族中,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何如此重要的一部著作,歷史上居然沒有提及一星半點,甚至三山五湖學宮中也沒有記載。
有了這種推論,鄒易也是豁然開朗,或許鄒氏一脈所謂振興鄒家的依仗便是這《陰陽集》了,只是既然它沒有在上一任族長也就是鄒易外公的身上,那麼這《陰陽集》怕也已經隨著鄒家無數次的浮沉與遷徙遺失了。
等到答案浮出水面,鄒易反倒淡然了許多,有些東西能夠得到自然是好的,不過那也要講機緣,機緣不夠,強求也是無用。
想通了這些,鄒易緊皺的眉頭也是鬆開,接著就要將族譜合上,只是就在他無意間再次撇到那中間的木雕時,眼神卻是一凝,緊緊的盯住了那老者腳下那一黑一白兩片雲彩,或許換個說法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