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世之才,立即下令修建禮賢館,把他待為上賓,引為心腹知己。
當時,朱元璋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兩支軍隊的勢力都比朱元璋強大,而且想合力消滅朱元璋,因此,朱元璋的軍隊雖生氣勃勃,但仍處在東西夾擊的危險境地中,怎樣對付張士誠和陳友諒,就成了朱元璋的當務之急。如果能採取正確的策略,朱元璋就可能繼續發展,弄不好,就會被張、陳兩支軍隊吃掉。就這個問題,朱元璋虛心請教了劉基,朱元璋說:“我為天下麻煩先生,把您請了出來,真是委屈您了,希望先生不要拋棄我!如果您有什麼指教,請直言不諱,我一定虛心接受。”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政壇上的奇人逸士(3)
劉基說:“明公佔據了金陵,甚得地勢之便,但東南有張士誠,西北有陳友諒,多次騷擾侵凌明公。如此看來,要想取得天下,當務之急,先除此二人!”朱元璋正在考慮這一問題,卻十分犯難,不知如何是好,就皺著眉頭對劉基說:“這兩人勢力強大,怎樣才能剿滅呢?”
劉基說:“抵禦敵人,要權衡緩急,用兵要有先後次序,如今應當先對付陳友諒,後收拾張士誠。”朱元璋說:“張士誠弱小而陳友諒強大,諸將多認為應當先除弱者,剪除陳友諒的羽翼,而且先弱後強,是用兵的常法,先生何故舍弱而圖強呢?”
劉基說:“如今之勢,不可拘泥於兵法。張士誠只是一自守漢罷了,他胸無大志,只求自安,不願多事,如果你集中力量攻打陳友諒,他也不會乘虛攻金陵,不敢輕舉妄動。而陳友諒劫主稱帝,沒有一時一刻忘記金陵,且佔據長江上游,可以順流而下。他野心勃勃,企圖掃蕩群雄,因此他才是目前最主要的敵人。如果你集中兵力對付張士誠,陳友諒趁虛而入,明公還有退路嗎?如果先滅陳友諒,則張士誠的存亡全操於我手,還有何懼呢?先滅陳,後掃張,繼而西攻陝西,北上大都,天下豈不可定了嗎?”
這一番話,實不亞於諸葛亮的“隆中對”,把朱元璋說出了一身汗。此後,朱元璋就按照劉基定下的這一策略,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明朝。
在具體的戰役中,劉基也屢立大功。
劉基到朱元璋軍中不到兩月,陳友諒就挾持徐壽輝率大兵來攻,並聯合張士誠東西夾擊。當時,敵兵浩大,朱元璋勢小,因此諸將主張不一,有主戰的,但更多的是主逃,甚至主降。在眾人議論紛紛時,劉基旁立不語,朱元璋最後問及劉基的意見,劉基斬釘截鐵地說:
“先斬言降者和言逃者,才能取勝。陳友諒挾徐壽輝而來,乃是向我示威,逃無處逃降則死無葬身之地,唯今之計,只有決一死戰。陳友諒雖說勢大,但屬不義之兵,士氣不振,且又遠行深入,疲憊不堪。而我們則是守衛疆土,將士齊心協力,以逸待勞,再多設埋伏,定會成功。況且陳友諒驕悍有餘,智計不足,正應了驕兵必敗、悍兵必敗的古訓。以此看來,戰之必勝。”
劉基的這番話,堅定了朱元璋和諸將士的必勝信念,也確實符合當時的形勢,道出了勝敗的根源。
陳友諒進軍初期,因其勢太大,打了一些勝仗,在佔領了太平以後,就使人椎殺了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為漢。後來深入朱元璋的防地,被劉基困住,弄得縛手縛腳,施展不開,屢吃敗仗,最後退至江州。
江州臨水而建,城牆多建在水中,易守難攻,朱元璋攻了數日,城完如故,陳友諒以為固若金湯,便放心回去睡覺了。誰知劉基暗中測量了城牆高度,造了許多堅梯,載於船尾,趁黑暗緩緩移至水中的城牆邊,軍士順利登上城頭,一舉攻克。陳友諒還以為天降神兵,忙攜帶妻子,乘船逃往南昌。
在後來的鄱陽湖大戰中,劉基又多出奇計,幫助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並將其殺死於湖中,徹底消滅了陳友諒的大漢政權。在奉韓林兒為小明王問題上,劉基與朱元璋等人的看法完全不同。朱元璋接受韓林兒的封爵,其目的是為了不招人眼,把元兵的矛頭都指向韓林兒、陳友諒等人,他這樣做,確實為自己贏得了發展的時間,但隨著形勢的推移,再尊奉韓林兒,就有害無利了。
公元1361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中書省設座,遙拜小明王,劉基獨傲立不拜。朱元璋問其故,劉基說:“韓林兒雖是韓山童(紅巾軍重要首領)之子,但自身並無建樹,只是一個牧童罷了,且他姓韓不姓趙,卻詭稱宋裔。宋亡已久,人心不歸,何必要假借前代年號?大丈夫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擺脫別人的牽制。如果繼續尊他的名號,將無以自立。”朱元璋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