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的不利地位。在數度赴美考察後,長虹與美國APEX董事長季龍粉達成了合作意向。

季龍粉雖然留學後定居美國,但到底是個中國人,對競底的那一套策略非常熟悉:他在美國做生意,靠的就是低價競爭和賒銷,一臺APEX的DVD,在沃爾瑪只有39美元。而對國內供應商,季龍粉則千方百計先拿到貨,再千方百計拖延付款。

中國的許多大公司,如上海工業投資有限公司,天津的天大天財以及宏圖高科等,都吃過季龍粉的虧。

但倪潤峰病急亂投醫,最終還是選擇了聲名狼藉的季龍粉。

在長虹的這個案例中,也許存在某種“神奇”的原因,它輕率地突破了機制底線:中國公司做外貿,通常以T…T(現款現貨)方式,或不可撤銷信用證(貨到由銀行付款)兩種方式,這可以較好地保證中國公司貨款的安全性。但顯然,長虹為了達成與季龍粉的合作,跳過了這條機制底線,採取了先鋪貨,銷售後回款的商業模式,將中國人生產的彩電、DVD,等等,源源不斷地發往美國APEX。

但季龍粉卻總是以質量問題或貨未收到為藉口,拒付或拖欠貨款。

如果作為一個正常的商人,在這種形勢下,一定會斷然停止向美國發貨,並開始追討貨款,但也許是在某種“神奇”力量的作用下,長虹不斷放寬自己的心理底線,使APEX欠長虹的貨款如雪球般迅速膨脹,直到億美元。

甚至到這種局面,長虹依然不認為自己已經被打到底線,它還想極力掩蓋已經出現的問題。2003年3月5日,《深圳商報》刊登“傳長虹在美國遭鉅額詐騙,受騙金額可能高達數億”一文。對此,長虹反應相當激烈,認為該報導給他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他們透過綿陽市委緊急致函深圳市委,希望《深圳商報》對失實報道予以澄清,並公開宣告:保留採取法律途徑解決的權利。

長虹競底式的危機公關發生了作用,《深圳商報》不得不在顯要位置對此事進行了“澄清”。

但長虹被打到底線的嚴酷事實,卻不會因為所謂的危機公關而消失。僅僅一年後,長虹就不得不在公告中宣稱,公司應收APEX賬款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過38億元。

這一次長虹的被競底,不僅帶來數十億的直接損失,還導致中國彩電企業集體在美國遭遇反傾銷,損失不可估量!

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倪潤峰:他的口號非常漂亮,“大市場,大外貿”,是個權威型領導的典範,蔑視遊戲規則,無情地顛覆遊戲規則,並擅長以自己的方式重建新規則,他對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

所有這些,正是最典型的競底者特徵。

但這一次,競底者倪潤峰卻在美國遇到了比他更厲害的競底者季龍粉,因此被深深打到底線。

2004年10月,季龍粉在深圳被拘捕。2006年4月,他與長虹簽訂和解框架協議,但直到2007年7月,才將一些股票作價6000萬歸還長虹。

這6000萬股票的作價是否合理,姑且不論,但按這樣的還款速度,38億欠款何時才能還清呢?這是否又是長虹在以敷衍塞責的方式,對廣大投資者競底呢?

第二章四、不斷變動的底線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競爭最激烈的地方,也是進化最快的地方。對中國的競底者們來說,所謂的進化,就是越來越適應更嚴酷、更苛刻的底線。

在前面電話機廠的案例中,最初大家都用鉛做加重塊,這是第一條成本底線;李志強率先用不鏽鋼代替了鉛,將成本降下1元多,很快,他的對手相繼跟進,於是形成了新的底線;接著有人發現用鑄鐵代替不鏽鋼,能進一步節省成本,這回輪到李志強向他的對手學習了。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體現在這裡,就是底線越來越嚴酷:誰不能適應新的底線,誰就像池塘裡缺氧的魚,開始呼吸困難、漸漸將窒息而死。

有時,底線就像拔河比賽中雙方之間的那條中線,是競底者與被競底者雙方之間博弈的結果。競底者強大了,就能操縱底線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移動,反之亦然,如果被競底者強大了,雖然他們一時還不能贏得競底者的地位,但仍然可以使底線稍稍移動,讓自己有更多的生存空間。

案例:家樂福與上海炒貨業的博弈

國際上的大賣場主要透過兩條途徑贏利:

一種是透過收取進場費和諮詢費等來賺取利潤,供貨商不必把自己的詳細的利潤成本清單,羅列給大賣場,這類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