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競底扼殺了創造性,因此中國的企業盛行抄襲,抄襲的結果自然是同質化,而同質化的產品主要靠殺價來獲得訂單,因此自然做得越多,賺得越少。
C。自然資源稟賦理論。
經過數千年漫長的競底式薰陶和培養,比起其他國家的國民,中國人有以下適於競底戰略的“優異秉性”:
1。等級觀念強,下級對上級服從恭敬,缺少平等意識;
2。特別能吃苦耐勞,因此可以承受西方人難以忍受的底線狀態;
3。有足夠的智力,否則中國乳品業想不出在奶粉中,新增三聚氰胺之類的競底怪招。
這三種秉性,是成為一個優秀的被競底者所必需的特性。正是由於這種稟賦資源,中國才能用低於其他國家的價格比較優勢,成功奪得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因為這種加工中心正需要:足夠低的成本、足夠強的執行能力、足夠快的學習能力、足夠弱的原創意識。
一個競底的大國,守紀律、低成本、講服從,確實適合做生產。但中國式的競底,員工總是想偷工,老闆總是想減料,所以做生產也不能做到最好,只能做低價低質的產品。
D。資訊不對稱。
所謂的“資訊不對稱”,就是中國人說的“從天津到北京,買的不如賣的精”。
由於企業的老闆(競底者)比員工(被競底者)掌握的資訊要多得多,因此他們很容易利用資訊優勢對員工競底。
中國數千年的社會,為何皇帝一定要執行“愚民政策”?甚至為什麼官方語言要用文言文,而不是普通大眾都能明白的白話文,就是想利用資訊不對稱,對公民競底。
E。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指的是:人們把成色好的貨幣收藏起來,因此市場上只剩下成色差的貨幣在交易、流通。
在競底戰略中,“劣幣”是指生存條件惡劣的人群,而“良幣”則指生存條件較好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