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子不行,該調的調該撤的撤,你們做主了。
老郝當面也說好好好,心裡卻憋下了一口氣。他覺得他們在孫村認真學習政策,深入群眾,實事求是地處理問題。孫紹安本來沒問題為什麼狠整人家,不就是為給朱一夫的姘頭家剷除一個競爭對手嗎?老郝在縣局裡是個老幹部了,朱一夫是工人時他就是個中層幹部,根本沒把朱一夫放在眼裡,朱一夫也管不著他。經過孫村這回事情,他就更看不起朱一夫了。公社書記談話以後,老郝馬上傳達了公社書記的意見。
剛傳達完成強便鬧了起來:“為什麼這麼對待我們?我知道橋頭營是個根本沒人去的村。說好聽的再難也不怕,反正是為了工作嘛!懲罰我們不幹!組長,你當時就不該接受這個任務,這是侮辱我們!你提提就說是我們全組的意見,要求換一個村。”黎娟也很生氣:“我們辛辛苦苦幹工作倒落不是了,他姓朱的算幹什麼的?就知道吃喝玩樂假公濟私,卻處罰我們。我同意為爭口氣,也得換個村。”老郝本來對上級決定是很尊重的,這時卻板著個臉一聲不吭。
吳玉萍這些年被歧視折磨慣了,對這類事也經得多了,沒拿這些當回事。她認為只要對得住自己的良心,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別說公社書記還說了句公道話,就算他也不理解又怎麼樣,咱幹咱的幹完了走人,有什麼關係。尤其使吳玉萍比較放心的是她在橋頭營住過,給她的印象還不壞,和老鄉處得也比較好。當時有一個房東老大娘,非要認她做幹閨女不可,吳玉萍不敢答應,怕單位知道了,上綱到搞封建拉攏又添新的罪狀,可是大娘硬讓兒子喊她姐。
那還是捱餓的年頭,大娘知道她在別人家吃不飽,天天黑夜開會回來,枕頭邊不是用毛巾包著塊熱白薯,就是放著十幾粒花生米。那是人人都難活命的年頭,吃的東西多麼金貴啊!吳玉萍有時吃著吃著都感動得熱淚盈眶。吳玉萍走後,那位劉大娘經常打聽她的訊息,有時還讓兒子到縣裡去看望,送些花生紅棗去。
有一次吳玉萍下鄉離橋頭營不遠,特意去看大娘,大娘一把抱住了她,含著眼淚喊道:“我那兒啊!你可回來了。”吳玉萍的眼淚頓時奪眶而出。大娘知道吳玉萍的身世,對她十分同情,有一次在燈下教她納鞋底,一邊捻線繩一邊嘆氣,對她兒媳婦說:“你姐是隻孤雁啊!多好的人怎麼偏偏攤上這麼個命啊!”這一聲孤雁,說得吳玉萍滿心悽楚。大娘看到吳玉萍難過,馬上又勸道:“兒啦!別難過,好人終究有好報,以後會有好日子過。”
“娘啊!還會有那一天嗎?”吳玉萍情不自禁地叫了一聲娘。吳玉萍哭了,大娘也哭了,孃兒倆抱在一起痛哭。大娘說:“老天有眼,不會老讓好人受罪的。”大娘兒媳婦在一旁也陪著哭了起來。此情此景吳玉萍一直銘刻在心。只是由於這幾年政治運動不斷,階級鬥爭不斷升級,吳玉萍才斷絕了與大娘的來往。這回又去橋頭營,雖然這裡已成了老大難單位,但是能和劉大娘再次相見,她心裡暗暗高興,所以她不像別人那樣氣憤和難過。
看老郝板著個臉不說話情緒不高,她以為是老郝怕擔子太重有些為難,同時也覺得成強和黎娟這種不滿情緒,對以後工作不利。便說:“要求換村,恐怕是不行了,橋頭營我以前去過,幹部們還可以,不知這幾年咋搞的成了老大難。那裡群眾基礎不壞,我也有些熟人,咱去了先好好摸摸情況,也許並不像人們說的那麼難。”
“咱出來不少日子了,人們也該換換季回家拿點衣裳了。先讓成強、黎娟回家去,你要取衣服也回縣裡去趟。瞭解情況不急,反正解決一個老大難,也不是十天半月的事兒。”實際上老郝是對朱一夫和公社不滿,情緒不高,不想積極賣命了,想休整一段再說。吳玉萍說:“我的衣服都帶來了,回縣也沒啥事兒就不回去了。”
《從囚徒到省委書記》荒村21(2)
進駐橋頭營,他們本來做了很壞的思想準備。因為70年代幹部下鄉,已不像50年代那樣受歡迎。從60年代開始,三年饑荒還沒過,運動便接連不斷,工作組下去不是折騰群眾就是整幹部,群眾哪能不反感?不過工作組權力很大,停職反省、撤職,甚至關押,那是家常便飯,而且主要是針對幹部,所以不歡迎也不敢公開表示反對,但是使工作組為難的事也時有發生。比如工作組揹著行李進村,村幹部躲了不給面見,沒人號房也找不著人派飯。有的雖然安排吃住,但幹部不配合工作總是不上前,談情況不是一問三不知,就是順口說些假情況。
這次到了橋頭營,卻出乎他們的意外。工作組剛進村,大隊支書早在那裡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