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在洋人面前,華人們的腰板就神奇般地挺直了。
甚至有人覺得自己比洋人還要高大,可以居高臨下了:中國人既然打敗了美國南邊的洋人,就等於挽救了美國北邊的洋人——你們美國洋人,南邊的也好,北邊的也罷,還有什麼可說的?
加利福尼亞當地的華人社團,舉行了多次祝捷活動,不但向軒軍發電祝賀,還向國內的朝廷上了“賀表”。他們的“賀表”當然不能直達天聽,而是從香港遞呈兩廣總督,再由兩廣總督轉奏朝廷。
因此一聽說軒軍招兵,華工們極其踴躍,幾乎未經過任何宣傳鼓動,報名人數便遠遠超出了預定的一萬八千員額。葉茂的“人事經理”的技能,其實沒派上什麼用場。
招兵的時候,已經明言,打完仗是要回國的。回國後軍餉會比美國低一點,但承諾每月不少於七兩白銀。這個數字即便放在美國也不算太低,在國內更加算“高收入”了。而且中美物價有別,在中國的七兩白銀,不會比在美國的十五美金過得差多少。
因此華工們當兵吃糧的熱情不減。
愛爾蘭人自然是躲得遠遠的,反倒是葉茂原來的老闆——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董事長,怕葉茂去找愛爾蘭人的麻煩,誤了他的工程。專門跑過來請葉茂吃了一頓飯,致送了一份不菲的禮物。至於央請葉茂對他的華工下手輕一點這種話,提也沒提。
一萬八千名華工新兵,完全沿著軒軍當初的老路,從加利福尼亞乘船南下巴拿馬,上岸走過巴拿馬地峽,再登船北上紐約,從紐約坐火車一路到達查塔努加,最後,由查塔努加而亞特蘭大。
葉茂沒有和新兵們一起過來。軒軍擴充得太快了。很快便發現原定的一萬八千員額不敷使用,葉茂於是留在加利福尼亞招收第二批兵源。
華工新兵要填滿軒軍各部隊因傷亡產生的缺額,並組建第四師。除此之外,軒軍的炮兵師、工兵團完全是從軒軍其他各部抽調出來的;騎兵師新增的兩個團,除了少數在當地招用的白人。大部分也是從軒軍各部抽調,這些都使各部隊產生了相當大的缺額。都需要華工新兵填數的。
結果。這一萬八千人一分,填完各部隊缺額後,只給第四師勉強留下了三個團的員額,搞得姜德和展東祿很是鬱悶。
而且,戰爭結束後,第三師至少會走掉一半。
如此算下來。少說還缺三個團的員額。
第二批華工新兵未必趕得上薩凡納戰役,如果關卓凡和謝爾曼的動作夠快,新兵們甚至不一定趕得上這場戰爭。但不管那麼多,編制有這麼些。填滿它再說
訓練場上吼聲震天。
算算日子,在亞特蘭大呆不了太久了,得抓緊時間狠操這群菜鳥。
軒軍新兵的訓練強度超過了正常的新兵入伍的強度,但就如關卓凡事前判斷的那樣,華工們的底子確實是好,能吃苦,守紀律,皮實耐操。而北軍的遠遠超過鐵路工地的蛋白質、脂肪、澱粉等供應標準,保證了新兵們在大負荷的訓練後,能得到足夠的熱量補給。
關卓凡不可避免地聯想到:回國之後,是否還能保證同樣水平的卡路里供應?是否還能保證同樣的訓練強度?
再次感嘆:國力是戰力之本。
在佐治亞州境內遊蕩了一段時間的南軍胡德部,出現了異動。
不是往南邊去和友軍匯合,擋在北軍繼續南下的路上,而是掉頭北上了。
有意思。
本來關卓凡和謝爾曼都不打算搭理胡德的。北軍此次的戰略目標不是消滅南軍的哪支軍隊,而是消滅南方的戰爭潛力。等到士兵們都沒有東西吃了,南軍多一支軍隊少一支軍隊又有什麼區別呢?
但現在胡德跑到了北軍的後路上,那麼就不能完全不管了。
不過,關卓凡和謝爾曼也並不真的如何擔心。佐治亞州亞特蘭大以北這段,胡德是呆不住的,因為經過北軍反覆的“收集糧草”,已經沒有什麼吃的留給胡德了,他手上可還有差不多三萬人,喂不飽的。
那麼胡德只能去打查塔努加的主意了。那可是啥吃的穿的都有。
可能性也不大,查塔努加留有昆布蘭軍團的一個軍駐守,深溝高壘,憑險據守,胡德不足三萬的疲憊飢餓之師,幾乎不可能打得下來。何況,亞特蘭大和查塔努加相距並不太遠,又通火車,胡德若真的發神經去打查塔努加,急切難下,北軍回援,南軍非被聚殲於查塔努加城下不可。
如果不打查塔努加,胡德想幹什麼呢?
當然,也不排除南軍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