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反規範的人,處罰的手段竟然是罰戲三臺。山西人對鄉音鄉情的難以割捨,被忠實地刻在石頭上,記錄下來。在這裡我們見不到商場的殘酷,晉商們舉重若輕的大度與詼諧,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使人感嘆。 商場講究“和為貴”“和氣生財”。哪怕再大的矛盾,也不需要搞到大家撕破臉皮的地步。不管是犯規者還是處罰者,大家都坐在這座戲臺之下,一通鑼鼓,一串唱腔,批評和自責,不滿和憤怒,都在這熟悉高亢的旋律之中煙消雲散了。 【採訪】張林雨 山西省戲研所 教授 因為過去晉商是稱雄商界五百年,全國遍地都有。山西梆子到了北京之後,也是主要靠晉商。晉商(支援的)演出,像過去丁果仙、九歲紅、毛毛蛋還有說書紅、蓋天紅、獅子黑,這些人在那兒演出的時候,晉商是極力支援,所以在北京就站住了腳。它可以和崑曲平起平坐一開始,後來把崑曲都壓倒了。整個兒都是梆子戲了,所以晉商是很大的一個客體,山西整個兒的戲曲往外流泊,包括新疆、甘肅、寧夏、綏遠,甚至遠到江蘇、浙江。&nbsp&nbsp 。。

餘 音 繞 梁(十)

【解說】 山西人愛看山西戲的同時,更愛看傳統劇目中表現本鄉本土的一幕幕情節故事。關公戲且不必說,《下河東》說的是唐朝山西人薜仁貴的故事;《金沙灘》唱的是宋代山西楊家將的傳奇;《二進宮》的主角之一是明代的山西平陽人楊博。透過在戲文中搬演山西籍的忠臣烈士的事蹟,山西商人有意無意地向當地的老百姓宣揚著山西人的忠誠、信義以及一份實實在在的驕傲。 戲劇的教化和薰陶,不僅僅對異鄉人起作用,對晉商自家的掌櫃夥計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教益。山西人開設的商號,往往號規森嚴,幾乎禁止了所有的娛樂活動,可偏偏對大家看戲的要求網開一面,不僅不禁止,逢年過節,商號甚至會拿出一些錢來鼓勵大家去看戲。 【採訪】高曉江 山西省戲曲研究所 原副所長 在山西本省本土形成的這四大梆子當中,山西俗稱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在山西的梆子當中,和商人的關係相對緊密的是晉劇。可以說晉劇的形成,商人催發了晉劇的形成。商人首先是他們看到蒲州梆子之後,喜歡上這種戲劇,把它接到晉中來,他們就看,看的過程當中,由於晉南和晉中這一帶,不管是語言,不管是生活習俗,總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為了它們更悅耳動聽,更適合當地人的口味,商人們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他們第一步買蒲州的孩子,叫買娃娃戲,從蒲州帶過來教戲;第二步他們請蒲州的師傅在當地買小孩兒開始教戲,然後建立戲班子,他們自己掏錢組建一個戲班子,當時叫字號班,也就是說非常闊綽的非常講究的,裝置、演員裝備非常精良的這種班子,叫字號班。與此相區別的自發的一些小班社叫破鑼班。在這個過程當中,戲的欣賞口味,商人用他們的欣賞口味,精雅的市民的這種要求,開始打磨比較粗獷的蒲子梆子。這樣打磨的過程當中,現在的晉劇,我們在聽起來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它那種熱耳酸心的那種感覺,就要弱一些,它比較柔婉的東西,在四大梆子當中,它風格最為柔婉,這個和商人的欣賞口味有很大的關係。&nbsp&nbsp txt小說上傳分享

餘 音 繞 梁(十一)

【解說】 到了清代末年,隨著山西商人事業的日益衰敗,晉劇逐漸失去了身後以往那強大的財力支援。商業性的演出取代了家庭堂會、商號自娛。一些著名的晉劇演員也慢慢開始自己組織班社進行戲曲演出,人們在稱呼他們時,往往不再用藝名,而是在他們的名字之後加上“老闆”兩個字。 在中國戲曲史上,很難再找出一個劇種像晉劇這樣,幾乎是完全在商人的扶植下最終走向成熟的。 晉商之所以如此傾心於晉劇,顯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在藝術上的需求。在商言商,藝術創作並不是他們追尋的目標。 他們不惜財力扶持晉劇,是為了在漂泊異鄉的時候能時時聽到熟悉的鄉音,能在家鄉的戲曲中重溫一下濃濃的鄉情。對他們來說,晉劇就像是帶著家鄉氣息的一捧泥土,時時處處陪伴在身邊。 【採訪】黃竹三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教授 雖說各地都有一些受統治階級影響比較深的,受宮廷藝術影響比較深的,比如京劇,它越來越商化,而民間的戲曲,像山西的梆子,它就越來越顯得平民化,就比之於京劇、崑曲來說,它的平民色彩更加豐厚一些,生活氣息非常濃厚,它的表演表現為採用了多種的民間的小曲,改良了它的聲腔,音樂的旋律的變化適合於當地民眾的審美要求。同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