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二,舅姥爺趕著馬車來家裡,接明子姥姥回毛家店過年,來的時候,還給明子家拉了半車土豆,給二姨家拿了一隻雞。這是知道明子爹孃今年沒留吃的土豆,都賣了種子了,日常吃的,除了各家送的,就得買著吃,才給送來的。
走的時候,明子娘給拿了半形豬肉,二十斤大米。二姨家這幾年隔上一兩年就要娶個兒媳婦進門,再厚的家底子也用得差不多了,日子越發的緊張,還是給舅姥爺送過來二十斤魚。現在高官屯已經不去往年常去的那地方拉魚的,改去江灣屯明子三姨家去買了。還能給三姨家增加點兒收入。但是每年各家都買魚過年,圖個年年有餘的吉利已經成了傳統了。
這些年,姥姥年年回毛家店過家,明子家從來不少給舅姥爺家拿東西,倒不是說舅姥爺圖這點兒東西,不過是為了姥姥在孃家不用太寄人籬下罷了。畢竟舅姥爺家也是一大家子,兒子媳婦孫男弟女的也不少呢。人情該走還是要走的。
今年過年,明子家沒再做面燈了。大哥買回來兩包蠟燭,爺爺把那蠟燭截成一小斷一小斷的,就當是面燈用了。明子爹空閒的時間,還做了兩個燈籠,就是上下兩塊方型的木板,中間四塊玻璃,用釘子固定住,再上下兩頭用麻繩纏上幾圈回固,其中一塊玻璃稍短一點,能拆卸,留口放蠟燭的。再在上面的木板上做了拉環,栓上繩子,另一頭栓上長短合適的木棍上,這簡易的燈籠就算是完成了。送神和元宵節送燈的時候,就不用再摸黑靠著月光照路了。
過完了年,家裡就開始為二姐的婚禮做準備了。這嫁女兒,要準備的事情並不算多,只要備足了男方婚禮前一天孃家這邊兒宴客的吃食就差不多了。過年期間,豬肉什麼的也不用現買,年前殺豬之後,早都留出來了。這也是為啥現在大部人家都在正月嫁閨女娶媳婦的原因。夏天東西擱不住,容易壞不說,肉還得買。
英子大姐結婚的時候,士安大哥不小呢,管不了事兒。到了二姐這裡,大哥連一瓶醬油都沒讓明子爹打,裡裡外外,他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到了正月十九那天,來家裡喝喜酒的,哪個不是對關家的酒、宴讚不絕口,誇一句準備得周全。二十李家來接親的時候,更是沒話說。
大姐在婆家過完了正月十五,正月十六一大早就帶著孩子,跟大姐夫一起回孃家了,原本是打算幫著忙活二姐的喜事兒,結果一進廚房,正在油的鍋裡油煙味種,直接就吐了,明子娘細心,一看這樣兒,就明白了。白了大姐兩眼,罵得兩句沒心沒肺,才問起來小日子啥的,畢竟都懷過兩個了,有經驗了,明子娘一提醒,大姐就反應過來了,再一合計,可不是懷孕兩個多月了嘛。老大都五歲,中間掉了一個,這才懷上,可不敢再大意了。看大姐夫那樣兒,恨不著喘氣大一點兒,都怕嚇著大姐……
大姐結婚的時候,明子還小,沒去送。二姐結婚這次,明子終於有機會參加婚禮了。跟後世相比,這時候的婚禮,雖然條件簡陋,但是真的是有意思。新娘子身邊兒除了小文哥這個壓轎的男孩,還有四個女孩兒,算是伴娘的意思,主要工作除了新郎來接親的時候各種為難新郎,拽門不開要紅包,藏新娘子的鞋什麼的,就是幫著拿新娘子的東西,以及在整個婚禮當中照應著新娘子。明子是四個女孩兒之一,另外三個,都是屯子裡十五六歲的小姑娘。
來接近的,是一輛拖拉機……
這還得說,是比較高階的待遇了呢。大姐結婚的時候,可是用大馬車給接走的。
拖拉機只拉了新郎新娘,壓轎的,和四個伴娘。
其他送親的,就只能坐著馬車去了。
臨上轎之前,二姐要哭嫁,這可是有講究的,結婚時沒哭出來的新娘子要被笑話一輩子的,二姐的情緒都不用醞釀,那邊兒接親車一進院,這邊兒眼淚就下來了。明子娘也跟著哭了一回,親自下廚給二姐煮了麵條,大家都勸著,才把娘倆勸住了。這都是習俗,不能免的。
到了李家,下車之前,有人端了一個拖盤,裡面放著五穀雜糧,還有硬幣啥的,讓二姐抓,能抓多少抓多少。明子全是看熱鬧了,跟本不知道啥意思,不過上車的時候,李家來接親的一個嫂子拿了一把用紅布包著的斧子讓二姐抱了一路,明子大概還是能猜到意思的,斧通福嘛!
進新房的時候,還要跨馬鞍,跨火盆,進了屋,又是安燈,又是在放了大蔥的水盆裡洗手,還有什麼坐福啊,吃半生不熟的餃子啊,還有拜天地,喝交杯酒啦,婆婆給一百零一塊的改口錢,收了要改口叫媽,還要給婆婆戴花啥的。整個婚禮,得有十幾個步驟,特別的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