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汗。吐烈在歌聲裡,彷彿回到了二七年從中亞逃往伊犁的跋涉途中,看見了波奇將皮囊裡最後的一滴水倒入自己口中……。洠в械蹦甑牟ㄆ媯�兔揮薪裉斕陌��梗豢墒怯辛私裉斕牟ㄆ媯�銢'有了艾力汗頭上的光環。“苟富貴勿相忘!”波奇何曾問我要求過回報?殺與不殺波奇,成了艾力汗的二難抉擇。
木卡姆音樂的旋律在大廳裡迴盪,人們共同認可了植根於綠洲文化的奇葩……木卡姆音樂。這是新疆綠洲人千百年來同自然界長期抗爭的綠洲民族文化的結晶。
生活在大漠綠洲的民族,維吾爾人說得好:只有經歷過漫長的黑夜,夜鶯的歌聲才如此動聽;只有穿越過沙漠戈壁到達綠洲的人,才知道生命的珍貴。
也只有在綠洲裡生活的維吾爾人們,才能創造出輝煌的綠洲文化。只有在綠洲文化的深厚底蘊裡,才能產生如此精美絕侖的音樂文化………木卡姆文化。
木卡姆文化千年不衰的生命力就在於它,從深深植根於西域文化大地上,汲取了多種文化、多種宗教音樂的精髓。木卡姆音樂文化現象是維吾爾人千百年真實生活的寫照,並不是單一的*音樂元素的反映。如同一幅畫卷中的點與面、一棵樹與森林的關係一樣。
眾多的來賓們,都在感悟領會木卡姆音樂精華中透出的深遂廣遠的人生哲理。
艾力汗這個*宗教大師,則是從木卡姆的音律中覓得了*教從*半島上興起,由部落宗教向民族宗教、世界宗教擴張的千年風雲中的稀有元素。憑著木卡姆音樂歷史長河裡的一掬水,就為其晚年潛心編著的《*音樂史》澆灌出盛開的奇葩。
維吾爾來賓們從耳能熟佯的旋律中找到了先祖們在大漠中留下的足跡:荒涼的大漠里人們只有“呼朋引伴,團結互助,和諧共處,共渡時艱”,才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裡共同生存。
如此的環境裡,只有音樂和歌聲才能成為綠洲人們的共同心聲,西域大漠造就了維吾爾人對音樂和舞蹈的愛好與天份。
生活在大漠綠洲的維吾爾人,一切是那樣界限分明:綠洲與黃沙、歡樂與悲愴、出生與死亡,無時不刻地考驗和威脅著人們,只有抱團、只有團結才能生存。“存在決定意識。”環境決定了維吾爾人“不樂生、不悲死”的高度樂觀向上、活潑開朗、熱情好客的民族精神和意識。
他們信奉人生如歌的信念:生是歌死亦是歌、哭是歌笑亦是歌,把人的一生都視為歌。人的一切不論生死,都象一支歌有始有終,這是主在上天定好的。
既如此,不論生死都是歌,傷悲何來之有?在這種文化氛圍裡薰陶出的維吾爾人是透過木卡姆音樂完成了對人生行為禮儀規範的啟迪和學習。
今天酒會上的哈薩克人中,則因為不是綠洲文化薰陶的民族,自古以來,逐水草而居。天有多大,我的阿克宇就有多大。你讓一個馬背上的民族來體會維吾爾人綠洲文化音樂的箇中三味,實在是勉為其難了。
天性豪爽待人待己的哈薩克人有著自己的音樂、有著自己的民間藝人…阿肯和演唱會。
你如果想讓哈薩克漢子們象艾力汗那樣,從木卡姆音樂舞蹈中尋找體會*宗教音樂裡的稀有元素,並把它做為人生禮儀規範來學習,那是萬萬不行的。
艾力汗曾經多次指責批評哈薩克人是*教裡的“壞孩子”。不進清真寺、抽菸、喝酒等為穆斯林所不齒的行為。
更何況波奇的歌聲只是用來表達人類千古永恆的不變主題………對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和艾力汗的刻意把一切都融入*教義,融入麥西萊甫的主觀臆想有著天壤之別的。
至於來自中亞或是俄羅斯的蘇聯軍官們,波奇當然知道用什麼樣的歌曲來撩撥勾起他們對親人、家鄉的思念之情。僅僅一曲《小路》,便使這些蘇聯軍官們墜入了三十年代大清洗時餘悸的痛苦回憶中:
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
一直通向迷惘的遠方,
我要踏著這條漫長的小路,
尋找我的愛人在何方……。
一曲《小路》聽得頗裡諾夫和手下的軍官們潸然淚下。這些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身處異國它鄉的軍人們從中找到了心靈的慰籍。歌聲停了,掌聲和歡呼聲起來了。
艾力汗主席忘情地抱著波奇說:“你是我們*厥斯坦最優秀的藝術家,只有你才能讓全世界的人聆聽到*音樂的美妙之音。讓全世界的人們皈依到胡達的足下!”
波奇左手持琴,右手撫胸彎腰行禮:“謝謝你,艾力汗蘇丹主席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