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有老幹部軍事隊、青年軍事隊、老幹部遊擊訓練隊等,全校共13個隊,學員共1272人。
1938年3月~5月,本期學員陸續畢業,其中一半以上學員畢業後即奔赴抗日戰場,成為堅強的抗日干部。
“抗大”第4期於1938年4月16日開學,12月陸續畢業。本期先後編成8個大隊、43個隊,學員共5562人。其中來自全國各省市的青年學員共4655人,約佔全校學員總人數的83%,部隊和地下黨幹部有907人,約佔 17%。另外,還有來自東南亞的愛國華僑青年,以及朝鮮、越南、日本等國的友人。
為打破敵人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吸收和培養更多的幹部,去組織和武裝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創造與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抗大”挺進敵後,建立第一、第二分校。1939年1月,何長工、陳伯鈞等率“抗大”部分師生從延安出發,分別到山東和晉察冀興辦“抗大”第一、第二分校。同時,在延安的總校第5期於1939年1月28日正式開學。
總校直屬5個大隊、41個隊,學員共4962人。6月,“抗大”總校奉命挺進到晉東南辦學,留下的一部分師生在延安組成“抗大”第三分校。“抗大”在陝北3年多,共培養學員15621人,為抗日前線輸送了大批幹部。
陝北公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創辦的一所實施國防教育、培養抗戰幹部的革命學校。
1937年11月1日,陝北公學在延安正式開學,成仿吾任校長。
1938年3月,為了加強陝北公學的領導力量,中共中央調羅邁(李維漢)任陝北公學副校長兼黨組書記。
陝北公學的創辦,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親切關懷。毛澤東指出:“陝北公學主要的任務是培養抗日先鋒隊的任務。”10月23日,毛澤東為陝北公學作了著名的題詞:“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於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的解決。”'李維漢:《回憶陝北公學》,《中共黨史資料》第15輯,第23~24頁。'
中共中央還規定中央政治局委員都要到陝北公學講課。毛澤東親自帶頭,經常到陝北公學作形勢報告。
陝北公學是一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學校,它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堅持統一戰線,實行國防教育,培養抗戰幹部。凡有志參加抗戰,年齡在18歲以上的青年,身體健康,不分文化程度,不分性別、出身、職業、信仰和黨派,都可以入學。它一面招生,一面開學,學員到校,隨即編班上課。陝北公學的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依據抗戰的實際需要進行安排,學制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通班(即學員隊),一般學習3~4個月,一種是高階研究班(即高階隊),學習一年。陝北公學採取半軍事化編制,分大隊(連)、分隊(排)、班(學習小組),一切行動實行軍事化。
陝北公學的學員,除最初從“抗大”轉來的200多人外,大多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國青年,也有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及朝鮮等地回國的華僑愛國青年。陝北公學從1937年8月開始接收學員,到11月1日正式開學,已有學員近600人,編成5個學員隊。到1938年3月,共編成27個學員隊,接受和培訓3000多名學員。7月,中共中央在陝西構邑開辦了陝北公學分校,由李維漢任校長。
1938年底,為適應華北敵後各抗日根據地對幹部的需要,中共中央決定從陝北公學抽調2000多名學員和工作人員,與“抗大”抽調的人員一起到敵後創辦“抗大”分校。陝北公學總校與分校合併,主要是辦大學部,著重培養抗日教育事業的師資和理論研究人才。1939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陝北公學和魯迅藝術學院、戰時青年訓練班、工人學校4校聯合,成立華北聯合大學,前往晉察冀邊區辦學。
1939年12月,陝北公學在延安覆校。
1941年8月,陝北公學併入延安大學,陝北公學至此正式結束,先後共培養1萬餘名學員。
陝北公學創造性地發展國防教育,在教育方針、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民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