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第5軍以步、炮、坦克協同,對崑崙關再次發動猛烈攻擊。
30日,以新編第22師、第200師,左與第159師,右與榮譽第1師並列,繼續圍攻崑崙關。至31日,終於攻克崑崙關,該地日軍除一部突圍外,大部被殲。
接著,第5軍於1940年1月4日攻佔九塘,11日攻抵大潭至六落之線,爾後,第38集團軍在該線與日軍對峙。
攻取崑崙關,是中國軍隊以空、炮、坦、步等軍兵種協同配合,對日軍攻堅作戰的首次重大勝利,它使日軍第5師又一次遭到沉重打擊。其第21旅旅長以下被殲滅者超過半數。中國軍隊犧牲也大,僅第5軍就傷11100人,陣亡約5600人,失蹤約800人。
在廣東,1939年12月24日,日軍第21集團軍以第18、第104師及近衛混成旅等部開始進攻粵北,企圖攻佔第4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韶關。由於桂南方面第5師處境危急,安藤利吉決定攻下翁源後,即將兵力向桂南轉移,並於12月29日命令第5師“仍然要確保南寧及附近要地,以便於轉用兵團的到來”。'〔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3〉,朝雲新聞社,1983年版,第77頁。'
1940年1月7~13日,日軍第18師、近衛混成旅從海路進到欽縣,爾後分別集結於南寧以南和七塘附近。日軍在桂南兵力增至7萬人左右。
此外,日軍大本營從關東軍調來2個飛行中隊支援作戰。1月10日,日軍第21集團軍制定《賓陽會戰指導方案》,其部署是:
以第5師、臺灣混成旅在四塘、五塘間展開,分向崑崙關、思隴突進;
以第18師、近衛混成旅分別經甘棠、那河向賓陽迂迴,切斷崑崙關一帶對方補給線和退路。
攻克崑崙關後,為收復南寧,中國軍隊繼續向桂南增調部隊。1月13日,前線高階將領開會,確定作戰方針為:“以攻克南寧為目的,先確保現態勢,待後續兵團集中完畢後,對鬱江兩岸之敵,同時開始攻擊而殲滅之。”'蔣緯國:《抗日御侮》第7卷,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版,第33頁。' 並決定鬱江南、北兩岸,各設統一的指揮官,夏威任南路兵團總司令,吳奇偉任北路兵團總司令。夏、吳二人在同月31日被任命為第4戰區副司令長官。
中國軍隊預定部署是:
鬱江北岸——第38集團軍(轄第2、第5、第6、第36、第99軍)和第37集團軍葉肇部第66軍守備崑崙關及其東西一線,第16集團軍第1縱隊2個師在高峰隘以北與敵對峙;
鬱江南岸——第26集團軍(轄第46軍、4個獨立團)和第16集團軍第2縱隊2個師又2個團,分由東西兩面夾擊日軍欽邕交通線,阻敵向鬱江以北增援和集中。
預計參戰總兵力15萬餘人。
1月26日,日軍先發制人,發動“賓陽作戰”。此時,中國軍隊後續兵團9個師中的8個師尚未到達指定地點。
1月28日,日軍第5師1個旅、臺灣混成旅、近衛混成旅主力,在第5師統一指揮下,向邕賓公路以北高地第99軍實施步、炮、坦克聯合攻擊,次日,防守八塘的日軍第5師第9旅向西夾擊第99軍。
在此以前,1月26日,日軍第18師從豈江南岸東進,29日攻取永灣,準備北渡邕江。同時,近衛混成旅先遣隊攻佔鹿頸。桂林行營為掩護左側安全,急令剛到賓陽的第2軍第76師等部向甘棠前進。
30日,日軍第18師會同近衛混成旅進至甘棠一線;邕賓路西側日軍亦同時向第99軍正面和第36軍右翼攻擊。
1月28日,軍事委員會命令從2月1日起由第4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負責指揮桂南方面作戰,軍委會政治部長陳誠到桂南協助。
張發奎鑑於甘棠為當時桂南戰局關鍵所在,乃調集部隊預定2日攻擊甘棠之敵,並令第5軍主力在遷江一帶構築第二線陣地。
但是,日軍2月1日在甘棠方面先機發動總攻。日軍第21獨立飛行隊全部出動,大肆轟炸正向甘棠開進的第6軍第49師及後方橋樑。特別是第38集團軍總司令部被炸,一時指揮通訊中斷,致甘棠北面高地為日軍第18師、近衛混成旅突破。2月2日下午,日軍近衛混成旅一部竄抵賓陽城郊。賓陽原駐有第5軍第200師,日前,第5軍奉令撤往遷江構築第二線防線。第200師主力由賓陽撤走,日軍乘虛輕取賓陽。3日,第18師進抵清水河畔鄒墟大橋,才為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