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華南抗日遊擊隊和各敵廳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
全國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都同陝甘寧邊區存在著依賴關係。作為首席抗日根據地的陝甘寧邊區,在全國,在一切抗日根據地中,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
陝甘寧邊區是培養訓練抗日干部的重要基地。全國抗戰爆發後,大量的培養和造就幹部以適應全民族全面抗戰的需要,成為中國共產黨一項萬分急迫的任務。在這裡,中共中央先後創辦了20多所各類幹部學校,培養訓練出政治、軍字和文化技術幹部4萬餘人。陝甘寧邊區成為抗日革命幹部的熔爐,使大批工農幹部提高了政治軍事理論和文化水平,使許多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提高了思想覺悟,得到了鍛鍊和改造,樹立了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成為堅強的革命幹部,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八路軍、新四軍和各敵後抗日根據地以及全國各條戰線。
陝甘寧邊區在保證後方大量脫產人員供給的同時,還經常向前線運送糧食、被眼、醫藥以及其他物資,並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畜力支援前線。
抗戰期間,陝甘寧邊區承擔了八路軍的大部分重傷病員的醫療任務,還安置退伍殘廢軍人1。5萬餘人,優待抗日軍人家屬8萬餘人,使前方將士無後顧之憂。
三、陝甘寧邊區是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模範
陝甘寧邊區雖然人口下多,面積不大,原有經濟文化基礎落後,但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經過邊區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成為全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模範。邊區的進步受到普遍的稱讚,就連大後方的進步人士也認為“值得全國各地仿效”。
陝甘寧邊區是全國第一個徹底實行民主制度的區域。邊區實行的“普遍、直接、平等、無記名投票”方式的民主選舉,使各級政府在民主選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從而奠定了民主政權的群眾基礎。邊區實行的參議會民主制,是抗戰時期邊區政權建設中實行的最重要的民主制度。邊區參議會不僅是代表邊區各黨派、各階級利益的民意機關,而且也是邊區人民管理自己政治的最高權力機關。正如毛澤東所指出:“這裡是實行了民主制度的區域,這就是邊區的特點,我們希望這個特點普及於中國。”“全中國也應該採取這個制度,應把抗日戰爭與民主制度結合起來,以民主制度的普遍實行去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新中華報》1938年7月15日。'
陝甘寧邊區又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試驗區。示範區。邊區的新民主主義建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建立了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幾個革命階級聯合的人民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立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結構。實行了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的全部新民主主義綱領和各項主要任務在這裡都得到了實行,成為全國新民主主義建設的榜樣。中國共產黨在陝甘寧邊區取得的建設新民主主義的寶貴經驗,造就的大批建設人才,對指導各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陝甘寧邊區是堅強的抗日堡壘。由於邊區民主制度的實行,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抗日的積極性。邊區的抗戰動員工作是全國進行得最早、最充分的地區。邊區成立的“民族抗戰後授會”,下轄的抗日救國民眾團體有25個,其分支機構遍佈於邊區各地,參加的人數佔到總人口的80%以上。邊區自衛軍擴大到22。4萬親人。邊區大批青壯年積極參軍參戰,走上抗日前線。
由於邊區軍民密切配合,進行全面的抗戰,形成了人民戰爭的銅牆鐵壁,不但使具有陸空裝備優勢的日軍始終未能突破邊區河防,而且使匪特的搗亂破壞和國民黨頑軍進攻未能得逞。抗戰期間,陝甘寧邊區始終是一個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堅強抗戰堡壘。
陝甘寧邊區是自力更生的榜樣。邊區由於土地貧瘠,經濟落後,脫產人員不斷增多,財政十分困難,特別是由於國民政府停發邊區經費和八路軍軍響,敵偽對邊區實行封鎖政策,再加自然災害的影響,邊區遇到了極大的困難,邊區軍民響應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於“自己動手,生產自給”,“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號召,開展了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大生產運動,不僅使邊區克服了困難,而且為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奠定了可靠的物質基礎。邊區的大生產運動,以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成為其他抗日根據地和全國戰勝困難的典範。
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直接領導下,陝甘寧邊區黨政軍民,盡了極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