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將軍孫漱率軍快速向遼水後撤,打算迅速撤回玄菟郡。 而燕軍緊追不捨,想要在遼水西岸擊敗高句麗軍。 燕軍騎兵緊緊跟隨高句麗軍,不斷的干擾高句麗軍,以此延緩高句麗軍的速度。 孫漱無奈,下令騎兵阻擋燕軍騎兵,其餘大軍迅速向遼水撤軍。 高句麗三千騎兵迅速列陣,準備攔截燕軍騎兵。 不過燕軍騎兵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三千騎兵負責追擊高句麗軍,其餘兩千繞道準備摧毀遼河渡口。 高句麗騎兵主將打算擊退燕軍騎兵,然後追上大隊。 於是他打算速戰速決,見到燕軍騎兵到來,立刻率軍發起衝鋒。 燕軍騎兵見高句麗騎兵衝鋒而來,立刻搭弓引箭,進入射程後立刻釋放羽箭。 一輪箭雨過後,高句麗騎兵將領有些震驚,燕軍騎兵射術明顯要高於自己一方,但是他依舊下令放箭。 雙方各釋放兩輪羽箭之後開始短兵相接。 高句麗軍雖然自信滿滿,然而燕軍騎兵卻十分勇猛,他們有部分騎兵裝備的是宋國的彎刀,這種彎刀是劉義隆根據史書記載,在軍械坊工匠的改造下,打造出來的和蒙古彎刀相近的兵器。 當初漢軍使用的是環首刀,是一種直刀,但是使用直刀砍進對方身體時,容易拔不出來,從而影響作戰效果。 而蒙古人改進材質和鍛打方法,引進漢族熱處理技術,最後才改造成了著名的蒙古彎刀。 蒙古彎刀刀背厚,刀身窄,彎曲度較好,不僅鋒利無比,而且更符合現代力學原理,彎刀不僅可以造成傷口更大的受傷面,而且劈到鎧甲不容易被震飛,方便連續劈砍。 劉義隆麾下騎兵使用的就是類似蒙古彎刀的兵器。 在很多人印象中游牧民族都使用彎刀,這是不對的,但是華夏的遊牧民族真正開始使用彎刀是宋代的遼國。 而且是北亞地區的突厥人最先開始使用,然後傳入遼國,所以之前的匈奴、鮮卑、柔然等民族使用的都是類似漢代的環首刀,這是一種直刀。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沒有彎刀出現的,所以劉義隆的騎兵使用彎刀才會佔據很大的優勢。 燕軍騎兵由於大部分穿戴的是皮甲,使用彎刀更加便捷,和使用直刀的高句麗騎兵交戰的時候佔據很大的優勢。 雖然燕軍騎兵比不上宋軍騎兵和魏軍騎兵,但是對付高句麗騎兵卻綽綽有餘。 彎刀所及之處高句麗騎兵落馬者甚多。 高句麗騎兵損失越來越大,騎兵主將也越來越心驚。 他沒想到燕軍騎兵如此強悍,那縱橫草原的魏國騎兵該有多強,還有連魏國都無法擊敗的宋國騎兵應當更加可怕。 在高句麗騎兵損失近三分之一,主將見燕軍騎兵勇猛,立刻率領騎兵後撤。 然而燕軍騎兵緊追不捨,不斷釋放羽箭,高句麗騎兵有些絕望了,打不過還跑不了。 高句麗騎兵爆發出潛能,跑的更快了,生怕被燕軍騎兵追上。 這一戰,燕軍騎兵十分暢快,尤其換了彎刀計程車卒,他們發現彎刀的殺傷更大,也比環首刀更加好用。 眼看高句麗騎兵加速逃脫,他們也加速向高句麗騎兵追去。 這邊高句麗騎兵被燕軍追殺,另一路燕軍騎兵在高句麗軍之前抵達渡口,二話不說,一把火將渡口的渡船全部燒燬,然後在附近埋伏起來。 率先趕到渡口的是三千高句麗步卒,燕軍騎兵直接發起衝鋒。 本來就急於逃命的高句麗軍根本沒有戰心,又遭遇騎兵突襲,一時間死傷慘重。 僅僅一刻鐘,燕軍騎兵就將這三千高句麗軍殺的潰散,然後迅速離去。 當孫漱到達渡口,看到的是遍地的屍體和燒燬的船隻,心中很是焦急。 就在這個時候,斥候來報,“將軍,騎兵大敗而回。” 孫漱知道想退回遼東不是那麼容易了,於是下令,“留下五千步卒阻擋燕軍,其餘大軍順遼水而上,去下一個渡口。” 就在這個時候,本來撤退的高句麗騎兵在燕軍騎兵的衝擊下開始潰退,而且開始衝擊高句麗後軍,高句麗後軍一時間陷入混亂,繼而導致高句麗大軍互相踐踏,場面十分混亂。 四處亂竄的騎兵也不管是不是同袍,甚至有些騎兵為了逃跑向自己的同袍舉起了手中的兵器。 孫漱見狀只得下令前軍立刻向北撤,親自帶領衛隊收攏殘軍,緩緩向北撤。 燕軍騎兵被混亂的後軍阻擋,無法及時追擊孫漱,只能眼睜睜看著孫漱率軍北撤。 等到孫漱擺脫燕軍追擊,清點兵馬,只剩下一萬八千餘人。 雖然陸陸續續還有士卒追上大隊,但是他知道,大部分被燕軍殺死或俘虜。 此時燕軍主力在馮弘的帶領下抵達渡口,將剩餘高句麗軍包圍,逼迫他們投降。 最終俘虜高句麗軍近兩萬,然後暫時安營紮寨,準備第二日繼續追擊高句麗軍。 但是當初燒燬渡口的兩千騎兵卻無意間發現高句麗軍的蹤跡。 他們準備趁夜突襲高句麗大軍。 由於倉促北撤,高句麗軍的大營只是臨時建立,並不堅固,所以燕軍騎兵很快突入大營,然後對高句麗軍展開屠殺。 孫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