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旨。”外事民族部溫大雅起身應道。溫大雅也可算是一個全能型的人才,其人精通突厥語,稱得上是一個突厥通。加上原本就是一個知名的儒學大家,讓他出任首屆外事民族學院院辦正是名至實歸的事情。
“陛下,臣有一請。”何充起身說道。
“何相請講。”
“若該學院成立之後請掛在我部名下,由我部負責運作學院的一切,包括招生、專業門類設定和學院畢業之後的就職安排等事宜。”
“哦?請何相詳述之?朕洗耳恭聽。”
“是,陛下。就招生而言,可面向吐谷渾州境內的藏羌族學員和西域突厥、高昌、鐵勒等族學院就讀,還可招收契丹、室韋族的青年學子,還可招收新羅、東---”何充正在說著,卻被楊二突然打斷。
“何相,汝之意朕明白了,無非是要讓這些異族青年來我朝透過學習瞭解我朝制度、人文等知識,更便於今後的民族融合大業,朕同意。甚至,這些異族貴族子弟均可免試進入學府,我朝還可對其生活費用進行適度補貼。但新羅和東瀛倭國的學生一個都不能招。至於原因,現在朕不好說,汝等只需記住即可。接著往下說。”
“是,臣記下了。至於專業門類開設,可效仿潞州學院,只需再單獨開設一門語言類科目,培養我朝外語人才。”
“陛下,臣願作外語代課教授。教受契丹等語言,彥博先生亦可專教學生突厥語。”王懿補充說道。
“好!朕準了。何相還有嗎?”
“還有就是這學制以兩年為宜,學生畢業後交由本部安排外派職位。其他沒有了。”
“嗯!好,朕同意了。朕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軍情處外派探員均要到你學院接受語言類、異族風俗類培訓3個月,學成之後方能外派,這需要你部和軍情處對接。”
“是,陛下,臣出至軍情處,乃是肇仁先生門生,臣正有此意。”
“多謝陛下為我軍情處考慮,臣自會派最傑出的探員入外事民族學院學習,依照成績進行外派。”劉文靜起身感謝道。
“好了。至於防務部和刑督部的事情,明日再議吧!諸卿也該回府吃午飯了。”楊二見時間已近中午了,自己的肚子也餓的咕咕叫了,只得停止朝議,待明日再說了。
“早朝已畢,百官退朝---”一旁的宦官元巖叫道。
“恭送陛下,吾皇萬歲萬萬歲。”百官齊聲拱手施禮道。
楊二下朝轉回道自己書房,還未喝上一口水,就見靠山王楊林走了進來。
楊二趕忙放下剛端起的茶杯,急忙迎上前拱手施禮道:“皇叔可有事情?快請上座。”
楊林也不客氣,直接在上座坐了下來。貼身侍女阿貝伊忙端過一杯新茶放在楊林面前。
“皇侄啊!你真要將潼關拆除?那可是京城通往中原最險要的一道天險啊!老夫鎮守多年,知道這潼關之重要性。”楊林慈祥的目光看著楊二輕聲問著。
“皇叔,目前內亂已平,諸藩皆墨,中原再無戰事,此關從此便形同虛設了,反倒阻礙了中原與我關中的交流。再說,如今黃河水系連通了廣通渠、永濟渠和即將開通的通濟渠,今後人員物資往來多數都會透過水道,不再經由潼關了,不如拆除了,侄兒有意撥巨資修建京城到華陰經潼關再到東都洛陽的八馬並行的大路。這條路一旦通了,將聯通西域和我中原諸州,將極為方便的進行物流運轉。說他是條富裕之路也不為過,因此何必在設一道潼關關卡呢?皇叔若是閒暇無事不如代替韓擒虎老將軍出任潞州講武堂院辦兼總教習,以皇叔在我朝之威望更可吸引大量武生學子前往求學的,皇叔平生所學也有個傳承,不知皇叔願意否?”
“呵呵!從今日早朝皇侄表現看,已經超越了汝父了。諸事考慮周全,安排的井井有條。宇文化及、盧照鄰等百官無不信服。由此可見,皇侄作出的安排俱都在理,也罷!就依你,將潼關拆除了去,如同那早已拆毀的函谷關。韓擒虎那老兒何德何能怎能教出好學生來?據說他去了盱眙鎮守了,不務正業,還佔了總教習之位。就讓皇叔去潞州講武堂吧!為皇侄這大隋天下多培養些青年將領。”楊林撫須笑道。
“好!有皇叔坐鎮講武堂侄兒也就放心了。今後天下武生便都是皇叔的門生了,都是我楊家嫡系,侄兒用起來也更加順手,侄兒先謝過皇叔了。”
“呵呵!皇侄倒說得有理,天下武生竟出楊門,好!好啊!”楊林大笑著,臉色紅潤,彷彿瞬間年輕了幾歲一般。
“皇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