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石:“那我就從頭說起。”
“這就對了。”楊金水不再看他,擺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
沈一石:“公公,這件事我們從一開始就錯了。”
“我們?”楊金水把“我們”這兩個字說得很重,接著又望向了沈一石,“你說的這個‘我們’裡有我嗎?”
沈一石:“都有。改稻為桑從一開始就是一步死棋。公公沒有看出,我也沒有看出。”
“有點意思了。說下去。”楊金水專注地望著他。
沈一石:“其實,在當初胡部堂不願意按內閣的意思去改稻為桑我就看出了一點端倪。但一想,這是有旨意的,總不成皇上說的話還要收回去。因此便實心實意籌糧等著買田。可等到這一次公公去了北京,突然來了個杭州知府高翰文,又來了個淳安知縣海瑞和建德知縣王用汲,我才發現我們已經卷到漩渦裡去了。”
楊金水:“不是我們,是你們。你們捲了個漩渦,把我也想捲進去。”
每一句都頂了回來,這個時候分辯就是對抗。沈一石垂下眼沉默了一會兒,又抬起了頭:“公公知道,按市價,豐年應該是四十石稻穀到五十石稻穀買一畝田,就是災縣也不能少於三十石稻穀買一畝田。可我們出不了那麼多。因為買了田產了絲織成綢一多半要用來補國庫的虧空,剩下的利潤鄭大人、何大人他們還要分成。因此我們最多隻能按十石一畝買田,這樣也才能不賺不賠。這樣的事要我們去幹,對外還不能說。真要能按十石一畝買田改桑,我們辛苦一場,能每年多產三十萬匹絲綢也就認了。可那個高翰文,還有那個海瑞和王用汲來到浙江以後,不知道這些內情,咬定要按市價買田。公公,先不說我們賠不賠得起,一下子叫我拿出那麼多現錢多買幾百船糧也做不到。”
這一番話楊金水顯然接受了,態度也就緩和了些:“這倒是實情。坐下說。”
“謝公公。”沈一石這才坐了下去,又望了一眼紗簾後的芸娘,再望向楊金水。
楊金水略想了想,轉望向紗簾後的芸娘:“彈你的琴,一曲接一曲地彈。”
芸娘在紗簾後卻慢慢站起來:“我出去。”
“別價。”楊金水拉長了聲調,“你彈你的,就當沒有我們這兩個人。”
芸娘只好又坐下,彈了起來。
琴聲一起,說話聲便只有楊金水和沈一石二人能聽到了。楊金水這時才又轉望向沈一石,目光中透著沉痛:“幾年了,我怎麼待你的你心裡比誰都明白。朝廷的事,官場的事,都沒有跟你少說。這一回你怎麼就會夥同郟泌昌、何茂才瞞著我,拿芸娘去施美人計,還敢打著織造局的牌子假裝買田把糧都賑了災?這兩件事,哪一件都不該是你沈一石做的。做哪件,你都是在找死。怎麼回事呢?我想不明白,幾個晚上沒睡著覺,一直等著你今天扛著腦袋回來說清楚。你說,這樣做到底為了什麼?”
沈一石:“為了公公,也為了我自己,為了我們能全身而退。”
楊金水緊緊地盯著他。
沈一石:“公公當時不在杭州,情形起了變化。來了個高翰文,是小閣老派的人,又來了個海瑞,還有個王用汲,是裕王向吏部舉薦的人。這就很明顯,是裕王和閣老小閣老在改稻為桑這件事上較上勁了。如果那個高翰文來了後壓著海瑞和王用汲按原來的方略辦,那也就是他們上邊自己跟自己爭,我們織造局買田產絲綢就是。沒想到在巡撫衙門議事的時候,高翰文也不同意用十石的田價去買田。這就擺明了,裕王他們不願失去民意,想用這件事來倒嚴。嚴閣老和小閣老也都看到了這一點,不願擔這個惡名,這才派來個搞理學的高翰文,又要補國庫的虧空,還不願讓裕王那邊的人抓到辮子。便算計著把惡名栽給我們織造局來擔。打量著牽涉到宮裡,牽涉到皇上,朝野也就沒有人敢說個‘不’字。”
楊金水點了點頭:“是這個理。鄭泌昌、何茂才呢?他們可是從一開始就捲進來了,他們就不擔一點擔子?”
沈一石:“這兩個人更不用提了,就是兩個官場的婊子!開始想討朝廷的好,自己又能在中間撈好處,便踏青苗、毀堤淹田什麼事都敢做。等到發現情形複雜了,又慌了神。便一門心思既把小閣老派來的人和裕王派來的人推到前面,更是想把咱們織造局推在前面,他們躲在後面。打量著哪一日天塌下來了也砸不著他們。”
楊金水:“於是就叫你把芸娘找了去使美人計,逼高翰文到前面去幹?”
沈一石:“是。”
楊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