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這樣體貼農民的,只是重仕子。“可是既然陳管事祖上是這樣的英雄人物,自家又有地,想來是鄉人都巴結的人家;那他又怎的到了需到沈家做工的地步了?”
“這就是世事多變。你道那顧英之流好欺?人都道,仇家結不得。既然不能報復陳壽六,自是可以尋釁於陳家其他人。再說,你道陳壽六既是個敢於作為的人,那想來也是個容易衝動激怒的人。後來,總之發生一系列的事,陳家終是得罪不起人,被人打擊報復。到得陳管事這一代,再加上饑荒,差點兒便要餓死。”徐姨娘說完,又嘆口氣。
文箐沉思過後,道:“既然陳家祖上為民除惡,也是做了善事,可是卻並未曾得到上天蔭庇。這因果輪迴,天道所在,我看也不能盡信。姨娘,此時休管族裡那些是非,不還鄉就是了。我們在嶽州一起過日子,才是守得一天安寧,便是一天福份。”
姨娘見女兒仍然又拐回原來話題,想來說服她,不是一時半刻的事。可是周成來此一趟,不容易。如今算是人家給面子,來迎。這要是一口拒絕,等於打了族人的耳光子。如若真是把他趕走,讓他丟了面子,日後在族人面前說了甚麼話,卻是半點不由這邊。可老爺同夫人的靈柩還是要落回蘇州啊?族人哪裡能得罪?
姨娘吞吞吐吐把這番擔心說出來,文箐也呆了。一個族有什麼權利,被除名驅趕流落在外,在古代那可是大大的一件事,同做奸犯科入牢刑滿釋放一樣,令人不恥。
事情果然不是想當然的簡單。她又不能說,既然到時不能回蘇州了,那便索性定居在嶽州吧?可是在嶽州,他們是無戶籍的人氏。再說,古人向來主張“葉落歸要”,魂魄還是要回鄉,便是黃土一抷,也是故土的好。
好半天,文箐說出一句質疑的話來:“那要是你去廟裡,文簡為你骨血,日後豈不也是有人說評長論短,說東道西,道他不孝之罪?”
姨娘呆了呆後,道:“想來不會。此事緣由皆在我,又豈是他之責?年幼之人,豈能因此獲罪?再說,若是你們想念得緊,一封信,或者偶爾去一次想來廟祝也是許可的,也好成了你們的孝道。”
文箐沒想到,姨娘是真的把出家這事想得很久,連這樣的細節都設想過了。她再也無言,只覺得這個社會對女人太不公了。
可是,既然來了,改變不了,又能如何呢?怨天怨地,管什麼用?就是求天都不應,更何況是埋怨它?
此事到底是沒有同文簡講,只是道要回蘇州了。文簡曉得日後要常住蘇州後,對蘇州有抵抗情緒,他對周府的人沒有十分好的印象,尤其是心愛的小狗 沒了,他認為那不是個好地方。哭著道:“為何要去?不去在這裡好不去這裡還在蓋新房子,有塘有魚,有雞有貓,好得很我不去蘇州爹也埋在這裡,我不去”總之,一口一句“不去”
最後陳嫂好言哄道:“少爺,老爺同夫人都回蘇州了,便是姨娘與小姐也要去的,難不成少爺一個人在這裡養雞養貓?”
文簡聽得姐姐也都回去了,一時傻了。沒了依靠,可是仍然堅持,一賭氣道:“我就一個人在這裡我不管”
事後,文簡又來找姐姐,低聲鬱悶道:“姐,咱們真要去蘇州?不去不成嗎?蘇州的人,不好。我不去”
文箐沒想到這孩子的直覺這般靈敏,都曉得“蘇州的人不好”,可是不回去又如何呢?正如姨娘同成伯所言,文簡終有一天要歸鄉的。如果自己堅持,讓他從此從族裡分離了出來,也許,等到他長大了,他的思想還是古人的,到時定也要怪罪自己今日之堅持。想想三叔同四叔,便是一母同胞,還“親兄弟明算帳”,甚至大吵而至腿傷。自己無法替文簡作這個影響他日後很深的決定,只能將這個判斷交由生於古代思想亦是古代的陳媽同陳管事。
陳管事是接了信後,回來。考慮了很久,他言少,不過只講了重點,果然所慮亦姨娘所說一般,此次不回,日後老爺與夫人進祖墳一事,定是波折叢生,更是涉及到少爺將來。
這意思,也就是要回了。
可是既然要回了,自是這屋子要處理,那鄉下的房子如何辦?再有就是要遷墳,一系列的事都要起動,非是說打包了一點行禮,便是能即刻動身得了的事。
文箐問陳管事:“鄉下那房子蓋得如何了?”
陳管事道:“再有十來天,就上樑了。”
上樑這事,在建屋過程中極為重要,意味著房子基本成了,只差蓋瓦了。需得大慶。文箐道:“反正錢也花出去了,便讓工人還是蓋好吧。咱們搬走的日子,既已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