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都是會里的成員忙前忙後,先從實地考察,再聯合行動人,制定解救方案,到最後的安撫善後、媒體公關工作,他們付出了行動和汗水,才能給出一份完美的資料。
許昕華不是會搶屬下員工功勞的人,她一向只愁員工達不到她用人的標準,只要他們有能力,她絕對能提供給他們該有的平臺,和屬於他們的榮譽。
欣榮基金會成立以後,首次為了向公眾彙報基金會工作成果的記者會,意義自然不一樣,說是彙報工作,同時也是基金會全體成員享受鮮花和掌聲的時刻,許昕華知道,她要是出現在這次記者會上,即便她刻意的低調、甚至壓縮談話時長,但這個記者會的主角,依然只會是她,而不是其他真正做事的成員。
因為基金會成立的那個記者會,就出現了這個情況。那天記者會總時長一個小時,許昕華真正上臺不超過十五分鐘,她只負責講話,後續是林理事帶她的團隊詳細回答了記者們的問題,可記者會之後,無論是各家報社的最終報道,還是電視臺播出的記者會現場影片,全都不約而同的把許昕華當成了那天的主角。
是,許昕華是欣榮公司的副總經理、基金會理事長,一個年輕還具有驚人美貌的女性,無論從社會地位、女性話題、還是新聞的角度,媒體都有理由把重點放在她身上。
甚至連許昕華自己都承認,那天的記者會變成她的個人秀,完全是利大於弊,媒體堪稱驚爆的報道角度,讓這種本來並不受群眾關注的新聞進入了廣大群眾的視線了——試想一下,許父他們在老家都能聽到有人討論這個新聞,那麼全國各地,注意到這些報道的人又該有多少?
許昕華受到的這些廣泛關注,勢必會有很大一部分會注意到她所代表的欣榮女裝和欣榮基金會,那麼他們做這件事,也就成功了。可能唯一會受到委屈的,就是基金會這個真正做事、卻默默無聞的團隊成員了。
外界不會管到底是誰在做事,但許昕華不能不考慮團隊的想法,這次記者會她才決定不出現,讓基金會的成員自己負責,鮮花和榮譽也全部都是屬於他們的。
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在周婕他們回公司的路上,許昕華接到一個出乎意料的電話,讓自詡見過大風大浪的她也坐不住了,立刻起身去了鬱白文辦公室。
鬱白文是基金會成立之後來的首都,他過來的時機非常成熟。
那段時間,欣榮女裝剛好隨著基金會的動靜,進入了社會各界的視線。
在這個年代,公益基金會的意義,和二三十年後很不同,在幾十年以後,社會上會有很多的公益組織,有政府發起的,也有很多是民間組織的,那個時候的公益事業已經較為成熟了,基本上能做到全國聞名的大企業,或是成功的公眾人物,多多少少都有參與和組織公益活動,人們對此也已經屢見不鮮了。
但現在不一樣,欣榮不能說是第一家關心公益的企業,但絕對是私人企業中的榜樣。當下能把目光放到公益事業的企業,無論目的如何,都是要拿出真金白銀、踏踏實實去做好事的,沒有人在公益專案上炒作、造假,因此欣榮基金會的決心,社會各界也都是相信的。
尤其是欣榮只是一傢俬人企業,他們能有這樣的覺悟,說明欣榮負責人的格局,就比很多私企負責人的眼界格局大,有句話叫“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其實可以換一個角度去解釋,你能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那麼你的能力也一定會跟著提高到某個水平。
欣榮的負責人,還只是兩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莫欺少年窮,年輕人才有時間、精力和機會,去創造更多的奇蹟。有思想有格局的年輕人,就代表了無限的可能。
因此,儘管欣榮只是傢俬企,沒有多牛逼的背景和人脈,企業規模放到首都也只是泯然於眾的程度,但是,依然有很多人看好欣榮的未來。
首都是全國經濟政治的中心,成功人士、社會名流幾乎都聚集於此,各界勢力紛紛向分公司丟擲橄欖枝,鬱白文來到分公司,需要面臨的不是如何開啟欣榮在首都的社交局面,而是好好把握當下受到的青睞,並且努力真正踏入首都的商圈。
於是鬱白文承擔起“交際花”一般的工作,每天不是在應酬,就是去應酬的路上,許昕華今天運氣好,接到電話的時候是上午,鬱白文平常的應酬,一般都是從中午或者下午開始的,也就是說他現在還在公司。
許昕華敲了門進去,開門見山的問道:“你最近有跟國家臺的人接觸過嗎?”
“國家臺?”鬱白文回憶了一下,道,“前兩天政府發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