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人之治國能力,無人能出其右。”
第七百六十二章無奈的掙扎
遼西之戰對於洪承疇來說是滅頂之災,對於內閣次輔、兵部尚書陳新甲來說,同樣是當頭一棒,奉旨在遼西督戰的他,一直都在山海關,朝廷大軍慘敗的訊息,他是最早獲知的,獲知訊息的一夜之間,他的頭髮白了一大半。
遼西大戰失敗的原因,有貿然的出擊,也有洪承疇指揮失誤,更是有將帥之間的不和,但這一切都不重要了,如今最為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阻止皇太極繼續對山海關展開進攻,畢竟山海關是北直隸和中原的最後一道屏障,一旦山海關失守,京城將處於巨大的危險之中。
幾乎是沒有什麼猶豫,陳新甲就想到了議和,不過這個時候議和,效果究竟如何,後金的皇太極是不是會接受,或者是提出來什麼過分的要求等等,陳新甲沒有把握,而且這個時候與後金議和,存在巨大的危險,一旦被朝中的大人得知,他陳新甲恐怕是死無葬身之地。
但這個時候不議和,朝廷也沒有其他的出路了。
表面上看,朝廷能夠調動的大軍還不少,包括南方衛所軍隊,數起來上百萬的大軍,可誰都知道那些衛所軍隊已經爛到根子裡去了,軍士沒有絲毫的戰鬥力,甚至比農民都不如,若是剔除這些因素,實事求是的說,那麼朝廷可以調動的軍隊,總是不足三十萬人,其中十餘萬駐紮在山海關,而大同、宣府、榆林等邊關的兵力已經嚴重不足,能夠調遣用來剿滅流寇的大軍,就是熊文燦率領的五萬人左右了。
遼西之戰,讓朝廷大軍不僅是損失慘重,士氣也低到了極點,損失的大軍都是朝廷的精銳。若是皇太極率領八旗軍繼續進攻山海關,朝廷無法應對,陳新甲這個兵部尚書也想不出任何好的辦法了。
議和成為了唯一的出路。
萬般無奈的陳新甲,在囑託了監軍杜勳和寧遠總兵吳三桂等人堅守山海關之後,急匆匆的趕赴京城,與後金議和的大事情。需要皇上做出決斷。
陳新甲不會想到,皇太極也想著議和了。
此番的遼西之戰,對於大清國來說代價也是沉重的,大軍陣亡接近四萬人,消耗的糧草不計其數,儘管說攻克了塔山城池,獲取了大量的糧食,可這些糧食也僅僅是供八旗軍的開銷,大清國的老百姓已經難以為繼了。
作為大清國的皇帝。皇太極的眼光當然不一樣,此番的遼西之戰,是為了大清國的未來,故而傾盡全力,可戰鬥勝利之後,就需要考慮到國力的恢復問題了。
遼西之戰已經動搖了大明王朝的根本,這一點皇太極很清楚,但大明王朝的富庶。還是大清國不可能比擬的,故而軍事上的勝利。要暫時放到一邊去了,現如今最為主要的問題,是從大明朝廷得到更多的錢糧,以恢復大清國的國力。
皇太極不會忘記遼南的鄭家軍,換位思考,他幾乎可以斷定鄭勳睿的想法。那就是讓八旗軍和明軍拼死的搏殺,一旦戰鬥進行到關鍵的時刻,兩邊都是苟延殘喘、實力大為減損的時候,鄭勳睿就會動手了,那個時候鄭家軍從遼南發起全面的進攻。直接威脅到遼陽等地,甚至有可能殺到大清國的都城瀋陽去。
皇太極絕不能夠冒險,他需要適可而止。
多爾袞、多鐸、阿濟格、阿巴泰和嶽託等人都建議一鼓作氣,殺向山海關,這個提議被皇太極直接否決,想要攻下山海關,憑著十餘萬人,幾乎不可能,強行的進攻只能夠帶來巨大的傷亡,而且只要八旗軍真的開始進攻山海關,鄭家軍就一定會從遼南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到了那個時候,大清國遼西之戰的勝果,將毀於一旦。
皇太極心裡有數,遼西的重鎮錦州、寧遠等城池,悉數被八旗軍佔據,大明朝廷僅僅剩下山海關,這個時候他皇太極提出議和,就算是價碼開的高一些,大明朝廷也會被迫答應下來,趁著這個時候,索要大量的錢財,同時要求在遼西開通與中原的互市等等,這一切的條件,就算是崇禎皇帝也不可能拒絕。
回到京城的陳新甲,強烈建議在遼西與後金議和。
朱由檢發過一通脾氣之後,默許了議和的事情,中原已經亂成了一鍋粥,遼西若是不能夠暫時穩定下來,恐怕這大明江山就真的保不住了。
議和的事情乃是絕密,朱由檢交給陳新甲辦理。
也就在這個時候,皇太極派遣的使者將信函送到了山海關,其中明確提出了議和的事宜。
皇太極開出的條件是一千萬兩白銀,以及開通遼西的互市,允許商賈交易,允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