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丈撫了撫長鬚,“聽說這次的無摭大會乃是佛én近年的一大盛事,由天下各大名靈山名寺一起發起。聽說這次的無摭大會一共要舉行十八場,在中原的十八個城池舉行。其中我們高陽郡是第一個舉行的,這次聽說會有足足萬名僧侶齊聚高陽,主持這次無摭大會的是恆山天龍寺住持方丈曇晟大師。”
劉炭頭聽到居然萬名僧侶齊聚高陽,也不由的心中震驚,他原以為這無摭大會不過是如一般寺廟中的廟會一般,哪想到,居然有這麼大的場面,一時驚的說不出話來。
雖然萬人的數字驚人,但劉炭頭卻是相信的,因為就在這排隊進城的這份功夫,他已經看到了不下百名僧侶進城。這些僧侶入城並不能排隊,城én處早有數名和尚在那裡等候,來一個迎一個。
……
第552章 得民之心
劉炭頭一邊排著隊,也一邊與老丈人交談。
聊了半天,他才知道老丈人不是一般莊戶人,卻是耕讀傳家的讀書世家。前幾年河北亂起,老丈的兒子被徵入遼東送糧,結果卻一去不回。開始家人還以為在遼東遭遇不測,後來才知道居然是跟著陳王留守遼東。''
等到第二年開春後,兒子雖是文弱書生,可卻入了無帥府做文書,雖無品級只是小吏,卻也是讓人驚喜。年後,老丈就帶著一家人遷移去了遼東,分得田地宅子,再加上兒子得到的封賞,一家人卻也是擺脫了河北的混亂。
隨著遼東軍入河北,老丈的兒子也是調入了北京朝廷的尚書省戶部中任一小吏,雖然只是一個從七品小官,可卻也是六部京官。等兒子在京安頓好後,他又與一家人跟著搬到北京。不過等到高陽老家重又被朝廷收復之後,鄉土觀念比較重的老丈還是回了老家。
回家之後,他在鄉下開了一間si塾,給鄉族孩童啟éng。不過學堂不大,只有他一個先生,可孩子卻多。這次他聽京城的兒子來信說朝廷正有意把當初遼東的學堂制度在河北頒行。
按照朝廷的學堂制度,每百戶左右的保,會設一éng學,而每千戶左右的裡則設一小學堂。縣則設一縣學,郡設郡學。這其中,保與裡所設的學堂,保是éng學,專門啟éng,裡中所設小學,則是啟éng之後進學的學堂。這兩個堂,是地方必須開設的官學,朝廷承擔經費及先生薪水,地方承擔屋舍,桌椅及維修,éng學與裡學中進學的孩子不用承擔一切費用,且是必須強制進學。
而縣學,則不是強制的。只要願意上,及能承擔的起費用的孩子,都能上縣學。郡學,則屬於高等學堂,必須是優秀的縣學學生,才能進入郡學中學生。而郡學學員則每年可以參加尚書省的選才考試,選優異者為朝廷官吏。
聽老丈人說,郡學並不是最高等的學堂,聽說在郡學之上,在朝廷中央。還設有幾所更高階的學院,分別是太學和國子監及講武堂三大學院。
其中太學主要是儒學人文教育,培養入仕官員和文化教育的文人為主。太學出來的學子不是入仕為官,則是授書育人。
而國子監卻又是一所專科類的書院,其主要以培養專科人才為主。國子監有律學館、書學館、算學館,還有專門培養翻譯人才的四夷館,醫學領域的太醫館等,天文曆法領域的司天館。其學員也主要是各類專科表現優異的人才。和那些官員貴族們的後人為主。
而講武堂則專門培訓精英軍官,及中高階將領的進修培訓。
三大學院為最高學府,學成之後,人人都有出仕為官資格。而除了這官辦的三大學院,朝廷也鼓勵si人開辦學校,就連最高階的書院,也可以si人開設。只要各種條件能達到朝廷的稽核即可。
這次老丈人來郡城。除了參加無摭大會,最主要的一個目的,還是來和郡裡的太守和負責主管學堂及教習的高陽郡提學諭大人,商議自己的si塾稽核及請求郡裡能調派一兩個教員先生,幫他一起教導si塾的孩子。
劉炭頭從沒念過書,倒下的扁擔認一字。不過他對這些識字的文人,卻是有著如普通百姓般的異常尊敬。入城後,甚至還主動買了一串糖人送給老丈的那個本家侄孫子。
兩人入城後約定好一會再一起去參加無摭大會後,老丈人就去了府衙。而他則揹著皮子去了出售去了。
等到劉炭頭賣了皮子,又買了不少的成親物品後,一路之上已經能看到到處都是人流。磨肩擦踵,不可勝數。等他趕到約定的地方時,卻看到老丈已經在那裡等他了。除了老丈和他的侄孫子,一旁還有兩個帶兵橫刀的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