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各部隊的伙房裡顯得格外忙碌;炒米的香氣四處瀰漫。
鄂豫皖解放區的前身;是原新四軍第五師建立的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後的一九四五年十月;王震率領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王樹聲率領河南軍區部隊先後到達鄂豫皖邊區與第五師會合。十一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原中央局和中原軍區;任命鄭位三為中原局書記兼中原軍區政委;李先念為中原軍區司令員;王樹聲為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王震為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原解放區逐步發展為跨越鄂、豫、皖、湘、贛五省交界處的廣闊地區;人口一千五百萬;正規軍五萬餘人;民兵三十餘萬。
抗戰結束後;中原解放區遭遇極大的生存困難;原因很簡單:這裡是國土的心臟地帶;又是國民黨統治的腹地;交通的便捷使國民黨軍在日本投降後迅速到達這裡;很快就對中原解放區形成了包圍趨勢。
在國民黨軍重兵包圍中堅持下去;所付出的代價將是巨大的。
此時;以宣化店為中心的解放區方圓不足五十公里;卻聚集著中原軍區數萬人的部隊和家屬;還有四十萬的百姓。國民黨軍的嚴密封鎖令這裡的給養“有朝不保夕之苦”。王恩茂在當時的日記裡寫道:“困難;就是搞糧的次數太多……百姓感到糧食負擔不知要負擔到哪一天;負擔的分量也重;百姓感到負擔不了……我們說過再也不借了;現在又借;則失信譽。”國民黨軍不但控制了所有可能運輸糧食的道路;而且在邊緣地區故意抬高糧價;以吸引解放區內百姓的糧食外流。
中原解放區根本無法運輸任何給養。此刻;在解放區的北面是國民黨軍第四十七軍;西北面是第六十六軍;而在第四十七軍和第六十六軍的北面還有第四十一軍;東面是國民黨軍第四十八軍;南面是第七十二軍;西面是第七十五軍。國民黨軍將這個狹窄的區域圍困得鐵桶一般密不透風;僅環繞解放區的碉堡就修建了六千多座;致使李先念部的數萬官兵猶如在汪洋大海中困守於一葉孤舟。
中原軍區想盡一切辦法生存下去。
八千多名編余幹部和戰士被要求復員。——中央的指示是:“如果你處只能養活五千人;那就只留五千人;其餘不願走者可令其隱蔽或遣散。”同時;富有作戰經驗的基層幹部被秘密向外轉移。當時;由於黃河決口而流離長江沿岸的難民需要返鄉;國民政府為這些難民專門開闢出一條北返的通道;很多共產黨幹部化裝成難民透過了國民黨軍的封鎖線。聯合國救濟總署在宣化店設有辦事處;共產黨人透過大量的工作;用救濟署的名義和證件也轉移出不少幹部。中原軍區還製造了大量惟妙惟肖的假證件;包括外國通訊社的記者證、國統區百姓的身份證;甚至還有國民黨軍隊的軍官證;這些假證件居然有效地掩護了一些轉移幹部的身份。為了化裝轉移;中原軍區組織部專門設立了一個化裝轉移站;召集有敵後工作經驗的同志傳授化裝技巧;並根據需要轉移幹部的年齡、口音、長相和氣質;精心設計其化裝後的身份與經歷。僅這個化裝站;就成功轉移出四百多名幹部。
轉移出去的人究竟是少數;中央要求中原軍區同時還要與國民黨方面進行“合法鬥爭”。所謂“合法鬥爭”;就是國共兩黨曠日持久的談判。
一九四六年初;軍調部負責調處中原戰事的第九執行小組與國共雙方軍隊代表在靠近豫鄂交界處的羅山縣開始談判。參加羅山談判的國民黨軍方代表是駐守羅山的第四十七軍軍長陳鼎勳和駐守信陽的第六十六軍軍長宋瑞珂;共產黨軍方代表是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由於美方的努力斡旋;艱苦的談判之後;最終簽署了《羅山協議》。協議規定:“共產黨能夠領導之軍隊;得在其所駐地區之間運輸給養;國民黨軍隊不得阻撓干涉”;但是;協議依舊是一紙空文。就在王震離開羅山三天以後;他看到了中原軍區的電報:“給養已到無米為炊的程度。”三月;馬歇爾一行到達漢口;李先念提出中原共產黨軍隊“被政府軍圍困;糧食斷絕;十分困難;請求移防就食”。國民黨代表張治中反對;認為一旦移動部隊;必將“惹起誤會”。周恩來反駁說:“總不能坐以待斃嘛。”為了解決中原軍區官兵的生存問題;周恩來甚至爭取與國民黨方面做成一筆買賣:由共產黨晉察冀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拿出兩萬噸糧食;賣給國民黨軍位於北平、太原、新鄉和濟南等處的部隊;換取現金;然後拿這些現金在武漢購買糧食再轉運到宣化店。買賣還沒做成;周恩來卻得到一個驚人的訊息:國民黨軍將在五月到九月間向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
在周恩來的堅持下;馬歇爾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