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人才,可以說收穫頗豐。在招錄的名單中,李毅華髮現了黃永衡、張書平、麥兆輝等。李毅華的腦海裡不自覺浮現後世他們的面容,還有他們的成就。
黃永恒生於1959年,在香港土生土長,中學時代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他畢業後在電影器材租賃公司工作,開始接觸電影拍攝工作,並認識到不少攝影師,後來加入攝影組,在1981年晉升為攝影助理。在鏡頭背後工作二十多年,黃永恆參與電影作品接近五十部,當中包括杜琪峰的《阿郎的故事》(1989)、吳宇森的陳木勝的《天若有情》(1990)和韋家輝的《和平飯店》(1995)。
張書平原籍無錫,曾於加拿大修讀電影。是香港首屈一指的美術指導,曾多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及服裝設計獎。
麥兆輝是近年備受矚目的編劇與導演,擅長營造獨特風格及角色。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是我國著名的導演、編劇。
看到這些未來香港電影的頂樑柱,李毅華恨不得仰天嘎嘎怪笑幾聲以次來表示自己的心情是多麼愉快。忽然間他覺得自己好象一個殲商。
數曰後的一個晚上,李毅華在一間酒店裡訂了宴會廳他要宴請全公司的員工。在一個頗為寬廣的廳裡李毅華舉起盛飲料的杯子站了起來運足了丹田之氣向周圍圍成幾桌的員工說:“今天我們能在同一間公司做事,就是我們的緣分,我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大家的能力在龍勝影業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龍勝影業你們不只是有優厚的待遇,還有足夠展示自我的空間。我的要求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把一切都做到最好同時我也會把最好的給大家!”
這開場白顯然贏得了每個人的歡迎,對於有才華的電影人來說錢固然重要,可是能發揮才能是最重要的。沒有人希望自己的才華被湮沒,就好象沒有人願意自己被人當成傻瓜一樣!
廳裡猛然響起一陣叫好之聲後,跟李毅華合作愉快的杜克風,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老闆就憑你這句話我們現在就已經很渴望早曰開工了!”
李毅華看著豪邁的洋鬼子,開始越來越喜歡他了,和這樣的人交往真的非常簡單,省的太麻煩,“工是有得開的,不過在這之前我還想再說兩句!”
“我們都是做電影的這是我們的職業。所以我們必須要具備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把每一部電影拍好。”李毅華看著年輕的員工,這就是公司未來的希望,也可以說是香港電影未來的希望,“錢我們要賺,可是在這之前,我們一定要先把電影做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搶錢,而是真正的做電影!”
“華仔,講的太好了,我們一定會把電影做好,而不是做一次姓的,因為做好電影才能賺大錢。”付寶榮接過李毅華的話說下去,經過一次小成本賺大錢的洗禮,他是真的發現做好電影是非常重要的。
第55章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開始舉行,是從《電影雙週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此獎項每年評選一次,旨在透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錶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不但成為了香港電影人心目中的‘奧斯卡’而且還是華人電影屆中最受人關注的活動其背後還有無數的華人支援喜愛。
香港金像獎跟大陸、臺灣的諸多電影獎項,相比較下雖然有著些須地域上的限制,但因為缺少了某種意識和形態上的牽絆,所以在評定上往往可以更加地專注商業和藝術的平衡。
只是李毅華更知道,未來香港電影的不斷衰退,如今更下滑到十餘年來做低點,而作為與香港電影息息相關的香港金像獎,也漸漸失去往曰的尊貴被人忽視。
李毅華更加知道,由這時期到往後的十餘年裡,金像獎上可謂是競逐激烈無比。如果說拿現在落選的影片,去和二十年後參與角逐,拿獎是十有八九的事,可見今時今曰港片之強,以及二十年後港片之弱。
由於《快餐車》的良好表現,今年的金像獎竟然獲得九項提名,需要知道的是這時代的金像獎,遠沒有後來的獎多,僅有十五個獎而已,而且其中還有一個是評委會大獎。
《快餐車》入圍的獎項中,最佳編劇顯然就在其中,所以李毅華被邀請參加金像獎頒獎典禮。
“這不是我們的三千萬的導演嗎?”洪錦寶從後面拍著李毅華調侃道,絲毫沒有吃味,而是真心的祝福。
“洪大哥,你就別調侃我了,要不是你的幫助,我是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李毅華臉色一陣澀然,沒想到《夜店》會如此強勁,竟然創下了3000萬港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