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指著遠去的五桅大船破口大罵的不在少數,恨啊。這個機會又沒了。雖然這機會本身就是來懵的,來闖的,真撞上了是他們的幸運。可為了這一天他們也準備了好久的說……
陳鳴到死也不會知道,當初自己檢驗五桅大船的時候,看到的那四艘小漁船上的漁民,不是真正打漁為生的百姓,而是粘杆處精心準備的高手。如果陳鳴真的有仁愛之風,關心民生,哪怕是‘政治作秀’,他是有一定可能派人將四艘小漁船上的漁民帶到面前的。十一個人當然不會全部都帶到,但即使只有一個到陳鳴的面前,行險一搏,五步濺血,白虹貫日的死士也不是隻有要離、荊軻,大青果也是一樣有的。可惜,陳鳴沒那個閒心……
……
同樣是這個時候,陳漢派向暹羅的使臣,在一支南洋水師戰船的護送下駛入了曼谷灣。
鄭信所建立的吞武裡王朝的都城與後世的曼谷市只有一水之隔,就在湄南河入海口的兩岸。現在鄭信的王圖霸業才剛剛建立,可在位四五年時間裡他大力鼓勵潮汕人湧入暹羅已經初見成效。這些人靠著關係也靠著勤奮,他們有的從商,有的從軍,有的從事墾殖,種植甘蔗與胡椒,以供出口。在湄南河東岸靠近今王城處,也就是後世的曼谷所在地,建立了一個新的龐大的華人聚集區。
任何一個王朝的建立都不是一個人的功勳,鄭信身為華裔,先天上就吸引了暹羅境內大批華人的投效。鄭信手下很早就有華人的身影出現,還有不少華人組成的部隊,在連連的戰爭中更湧現出一些如陳聯那樣的名將。他們為吞武裡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鄭信即位後許多華人被任命為軍隊首長、地方官吏,有的則當了政府的包稅商。他們獲得了處理政治、軍事、貿易等方面的種種特權。在暹羅南部沿海地帶,華人的地位尤其顯著。
陳漢使臣的抵到讓整個暹羅的華人都一片沸騰。這個時代不是陳鳴的上輩子,海外華人華裔對於中國都有很強烈的炙熱感情。只是華人們的高興卻沒有讓鄭信也高興起來,作為一個君王,他的腦子可一點都不笨。陳漢為什麼這個時候派遣使臣來到吞武裡?而且隨同一塊抵達的還有港口國莫天賜的人,鄭信如果還想不出陳漢的打算,他就白瞎了眼睛了。
鄭信在使臣抵達吞武裡半個月後,才以正式的禮儀接見了來使。而此次作為使臣來到吞武裡的人也不是別人,而正是陳繼卿。接見地點在吞武裡城的王宮,自卻克里穆、卻克里通鑾、汶嗎以下,吞武裡王朝裡幾個重要的文武大臣都參加了這次的儀禮。
暹羅很早時候就是中國的屬國,可是鄭信看碟下菜,自己自立為暹羅王,沒有向陳漢也沒有向滿清進貢。陳繼卿面見鄭信的時候直接行拱手禮,這是直接以宗主國使臣自居了。行禮之後,陳繼卿用不算失禮的目光細加打量眼前御座之上的鄭信。他抵到暹羅已經半個月了,對於眼前這個還不到四十歲的外王已經有了更深的瞭解,作為驅除外敵緬甸入寇的英雄,鄭信在暹羅國內有十分強大的威望。
而正值壯年的鄭信儀表也確實不俗,雖然暹羅的國王龍袍挺讓他可笑的,肩膀上翹起的馬褂士衣角看起來有點像國內演戲時候鬼怪的衣著,但鄭信腰桿挺得筆直,雙目有神,腿上橫著一把長劍,整個人顯得很威嚴莊重。
遞交國書,陳繼卿將之交給汶嗎,那副本早就透過他人轉交,內中並沒有會引起糾紛、誤會的言辭。除了略提了一下河仙,其他的說的更多地是兩邊的經貿和傳統友誼。
鄭信接過汶嗎遞上的國書,裝模作樣的看了幾眼,國書是中國、暹羅兩種語言寫成的。
“河仙是廣南國的一部分,上國這般越過廣南國……,似乎不好吧?”
“河仙雖然名義上臣服於廣南國,可實質上早就自立一國。其地之田陌交通更是莫氏一族胼手胝足開墾而出,而莫氏一族的身體裡流淌著有天朝血脈,我主豈能坐視莫家顛沛流離,無有安身立命之處?”
“大王身上也流淌著天朝血脈,同在南洋異鄉,何必同室操戈,手足相殘呢?”
“之前一事,實是莫氏一族之過,莫天賜願退位以贖其罪,莫家人也追悔不已,表示之後定與吞武裡友愛親近,萬不敢再重蹈覆轍。而暹羅自身又有緬甸大敵未除,大王得饒人處且饒人,高抬貴手,留一美談佳話,豈不兩全其美,皆大歡喜?”(未完待續。。)
第四百四十六章 用手中的劍為國人的犁取得土地!
陳鳴去江南一走兩個月,整個魯山可是沒有一日安靜的,諸多衙門都在緊張的整理自己的庫存檔案和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