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政權,一九二○─一九二四
張作霖張學良的奉系父子配,一九二四─一九二八
你如再把他們四組,分別劃成四個方塊塊,像一扇四塊玻璃的玻璃窗。按時間先後,你再錄下他們各組的大事記。如此的一扇嵌字玻璃窗,就是這十六年軍閥混戰的編年史了。清清楚楚,一絲不亂。筆者在前篇拙著裡,就曾替他們裝過這扇玻璃窗。因這玻璃窗,很簡單明瞭。裝卸都很容易,記憶不難,這兒為讀者就便參考,就重提一下,如上列。讀者稍事瀏覽,便可終身不忘。
一場混戰,四個圓圈
至於他們之間的混戰,我們也曾製出簡單的圖表。把這十六年的混戰雙方或多方,畫成四個圓圈圈。以一個圓圈代表統一的中國。這計軍閥混戰,先是南北對立,把圓圈一分為二。章太炎曾為這個南北分裂,寫出一付諷刺的對聯,說,‘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再簡化一下,便成為‘民國何分南北?總統不是東西。’想不到的是,軍閥既分南北之後,南北反而停戰了。以後的內戰,卻變成南打南(先是廣東打廣西,所謂中山‘定桂’;再來廣東打廣東,陳炯明叛孫,中山率南方軍閥討陳),北打北(直系先打皖系,奉系再打直系)的兩場平行的區域內戰了。巧的是,這四場,南北自打的區域內戰,幾乎都是南北同時開打的。他們再打出個南北對峙之局,就是蔣介石將軍誓師北伐的時機了。用圓圈的分裂,來表解這場混戰,也可以一目瞭然的。前章表解,已頗道其詳,這兒稍微提一下,使讀者有個大略的印象,就不再重複了。
本篇現在所要討論的,便是這第二塊玻璃,和第二個圓圈。內容是段祺瑞的皖系政權的始末。
段祺瑞的小檔案
段祺瑞是繼袁世凱而起的,我們民國政治史上,第二個強人。皖系便是以他為中心的一窩軍人和政客所形成的,有利害政綱的政治派系。袁世凱死後的四個年頭(一九一六─一九二○),中國政權,就抓在段的皖系之手。但是段祺瑞是何等樣人?他又如何崛起,而變成民國一人呢?我們首先得查查他底背景,把他的家世、童年,和青少年期所受的教育,編個簡單扼要的小檔案。
段祺瑞(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字芝泉,是安徽合肥人。比孫中山大一歲,比蔣介石大二十二歲;比毛澤東大二十八歲。在段的當權時代,人多尊稱之為‘段合肥’。亦如清末李鴻章之被稱為李合肥也。合肥市現在是安徽省會所在地。但是在清末民初,它只是個大縣,可能也是中國最大,或次大的一個縣,其區域除包括今日的合肥市之外,還包括今日的肥東、肥西,和長豐三個縣。
合肥也是清末內戰時,李鴻章所統率的‘淮軍’的老家。鄉人好武,淮軍計程車兵和高階將領,泰半是合肥人。段祺瑞的祖父段佩,便是個農民出身的,最後官至記名總兵(師長銜)的淮軍戰將。段祺瑞的父親段從文,也還是個農民,可是當段祺瑞出生時,段家已成為官宦之家,他就是個小衙內了。在家鄉啟蒙讀書之後,年方七歲,就被當時駐防江蘇宿遷的祖父段統領,接往宿遷上學。在祖父的期望和督導之下,祺瑞又認真的讀了八年的私塾。使他對儒家的典籍,打下個很紮實的根基。段後來可寫出很可一讀的舊體詩文。其後在民國政壇上,像曹錕、張作霖、馮玉祥、張宗昌等人,都無法和他相比了。
可是,段祺瑞十五歲時,祖父突然病死,不久他更是父母雙亡。因此他底幸福的童年,也就一去不復返了。在太平軍和捻軍亂後,準軍的薪餉是極其微薄的,段氏家無恆產,而有寡婦孤兒,嗷嗷待哺,青少年的段祺瑞,要養家和自給,他只有回營當兵,這也是對一個有志青年的磨鍊吧。
當段氏年已雙十,在舊制淮軍裡,正是四顧茫茫之時,北洋大臣李鴻章,為改革軍制,在外國顧問戈登和漢納根等洋將的設計之下,忽然於一八八四年在天津創辦了一所西式的‘北洋武備學堂’(亦名‘天津武備學堂’),在舊制的淮軍中招考,有教育文化的青年士兵,為軍校學員。這是近代中國,軍制轉型期中的第一所現代化的陸軍軍官學校,段祺瑞報名參加考試,竟以第一名的榮銜,考進了這所陸軍官校。這時正是所謂‘同治中興’的高潮期。這所現代化的中國軍校,辦得十分認真。三年的基本軍事教育,把一些像段祺瑞那樣的有志青年,教育成一批紮紮實實的現代軍人。
軍校畢業之後,經過一番實習,段祺瑞又於一八八八年被遴選前往德國留學,入德國軍校深造。其後再被派往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克魯伯’(Krupp)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