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還沒滅亡,先朝皇帝的陵墓就被人給挖了?難道劉徹的陵墓沒有專人把守?”
林之揚說:“正相反,茂陵的守衛相當森嚴,別說偷盜,普通人想靠近都很難。”
林振文說:“那黃金箱子是怎麼跑出來的?”
林之揚說:“關於這件事,後世並沒有史書給出正面的回答,我在西安大學教學的時候,也有一些學生問過我這個問題,而我的推測是:監守自盜。”
林振文說:“內盜?那怎麼可能?茂陵不是有專人把守嗎?誰有那麼大的本事,能在漢昭帝的眼皮底下偷他老爹的陵墓?”
林之揚喝了口茶,說:“當然不是從大門明目張膽地去盜了,而是從後門。”
林振文說:“後門?怎麼皇帝陵也有後門?”
林之揚說:“從古至今,宏大的建築都是由一些有建造天才的高人所設計和修建,這些高人在修建那些富麗堂皇、無與倫比的皇宮、宮殿、陵墓的時候,都會故意留下一些缺陷或是一個後門,設計缺陷是為了在今後的創造中,不至於無法超越先前的作品而留下遺憾,而給陵墓留後門的目的就更明顯了,就是為了日後能不為人知的秘密進入陵墓,直達地宮。”
林振文慢慢點頭,已然聽得入了神。林之揚又從皮包裡拿出一張老舊的黑白照片,說:“1956年,中國政府在郭沫若等人的大力主張下發掘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墓定陵,挖了不到半個月,挖出一塊石條,石條上面刻著一行字:‘此石到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這種石條通常被稱為‘指路石’,是修建陵墓的工匠偷偷埋下的,這照片就是當時考古隊拍下的照片。”說完,林之揚喝了口茶水。
林振文看著照片,又問:“工匠留‘指路石’的目的是什麼呢?難道就是為了日後去偷這些陵墓?”
林之揚笑了:“那倒不是,皇帝的陵墓有時在他還沒死時就建好了,總不能讓它就這麼大開著墓門吧?於是就得把陵墓先封死。如果過幾年皇后先死了,就開啟封門,把皇后下葬了;再過幾年或十幾年,皇帝又死了,再開啟封門再葬一次,這次才算完事。這個過程很可能會持續得很長,也許幾十年,天長日久,封好的墓門找起來不太容易,於是工匠就在地下埋幾塊‘指路石’,挖到指路石就可以直接到達地宮,這樣,下葬起來就省了很多人力。”
林振文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這些工匠也挺有意思的。按您的說法,當初修建茂陵的工匠,在建造時也留了一個後門之類的記號,以便日後下葬之用?”
林之揚說:“茂陵這麼大的陵墓,起用的一定也是西漢當時最有名的工匠,按我的推斷,這工匠一定留有後門,倒不是為了日後下葬之用,因為茂陵一直在修,到漢武帝死時才算修完,人死即下葬,也不用在日後留後門,但那些藝高膽大的工匠還是秘密修了一條從地宮通往外界的隱秘之道,這條秘道的入口處,應該是位於一些荒山野嶺之地,為的是不引人注意。”
林振文點了點頭,說:“這工匠膽也夠大的,這種事要是被漢朝皇帝知道了,還不得誅他的十族啊!”
林之揚說:“人就是這樣,越是禁止的事情,就越有人去做,現在不也一樣嗎?”
林振文:“可不是嗎?您說的太對了。”他又翻開古籍的下一頁,見上面寫道:
“壽陵督官張湯,世家傳營造之法,技藝高超,尤擅迷宮,甚得帝寵。昭帝始元三年,於扶風剎中見帝冢梓宮內玉箱、玉杖,乃西域康居國王所獻,帝生前甚愛之。昭帝得知,乃詔張湯問之,答曰不知。宣帝元康二年,河東功曹李友入上黨抱犢山採藥,於崖石中得武帝生前地宮素藏之雜經三十卷,盛以金箱。書卷後題東觀臣姓名,記書日月是武帝時。帝問武帝侍臣典書郎冉登,答乃孝武皇帝殯殮之物。再召湯詢問,復回不知。宣帝怒,下湯入死囚,百般拷問無果,次年病歿獄中。”
看完這段話,林振文說:“爸爸,這段話我看明白了。大意是說,負責給漢武帝修建陵墓的官員叫張湯,水平很高,擅長建造一些帶有迷宮性質的建築,為的是讓盜墓者難以進入。漢武帝死後第四年,康居王進獻的玉箱子在陝西扶風被人發現,昭帝問張湯是怎麼回事,他說不知道;又過了幾十年,一個叫李友的人在上黨縣抱犢山採藥時,在岩石縫裡發現了用金箱子裝的三十卷佛經,漢宣帝得知後,問了當年給漢武帝當秘書的一個叫冉登的人,他說這是武帝死時下葬的陪葬品,宣帝再把張湯叫來問,他還是說不知道,宣帝生氣了,把他下到死牢裡拷打,也沒問出個所以然,第二年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