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收。
臣乞陛下,憫恤萬民,早譴官吏,將朝廷聖意,與萬民宣揚。望陛下早日定奪,速速採取行動,其事緊急,臣翹首以盼。
叩請聖裁
山東巡撫姚庭之
端拱一年八月一十四
“黃河發大水了?”如玉迅速便將奏摺看完,拿在手中,轉首問向趙恆,卻只見趙恆正在一旁悶頭苦思。
林逋聞言,略有驚愕,伸手便將如玉手中的奏摺,迅捷拿來,快速的瀏覽一遍。
而趙恆聽聞如玉問話,由苦思中抬起頭顱,眉頭緊蹙,不得其解。隨後,才無奈嘆道:“是啊!黃河之地,經常氾濫,兩岸百姓苦不堪言,今次不知又有多少百姓無家可歸,真是愁煞人也!”
如玉見他如此模樣,那位百姓而愁的表情絕非做作。這樣一個能夠以百姓之憂而憂的王爺,想必日後登上帝位,亦能為百姓做些好事吧!即便澶淵之盟時,他至大宋於懦弱無能之地,但此刻,僅僅他為百姓而憂樂的情懷,便能稱得上是個好皇帝。
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人士子,官場達人,乃至普通百姓,其之為天下而憂樂的情,懷都比不上一個皇帝能夠為百姓而憂樂,只因,他是那天下之主。而能做到這點的皇帝,微乎其微。
“如今之計,唯有先行安置百姓,再行治理黃河。”一直沉默不語的林逋語氣溫和,淡淡的道出此言。
趙恆眉峰憂愁不減,只是無奈道:“是啊!當務之急,便是安置那些無家可歸的百姓。只是這安置過程,極其稍後的治理過程,還要費些思量。”
“究其根源,黃河多次氾濫,乃因上游河沙流入黃河,經沉澱,日積月累,下游泥沙沉積,河床抬高,高過兩面。一遇暴雨,又加泥土鬆散,堤壩便易決口,氾濫成災。”如玉言語溫婉,侃侃道來,將黃河氾濫的原因一一道出。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她未說出。北宋建立之前,戰亂頻繁,即便是北宋初期,亦是戰爭不斷,戰爭於自然的破壞是毫無言說的。據悉,自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至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就曾三次決口,氾濫成災。只是這個原因,與此刻而言,是不能言說的。
“那若是多植些林木,應當好些吧!”聽完如玉之言,林逋沉思片刻,復又款款道來。
“是個好辦法!”趙恆略一沉思,點頭應道。
那廂,如玉卻略微驚訝。古代之人竟也有如此先進的思維!植樹造林與21世紀而言,是個再普遍不過的口號,提出這一口號,亦不過短短几十年,而林逋竟能超前便具這一思維,當真聰明!他不做官,還真是有些可惜!
其實,古時,黃河上游林木還是蔥鬱繁茂的,只是人們不曾注意休養生息,砍伐樹木,做燒木材,卻極少在伐過之後立即種植幼苗,久而久之,山丘日漸光禿,林木逐漸減少,山土顯露,一經河水沖刷,便隨水而去。又經沉澱,形成下游地上河。
“植樹造林,可以涵養水源,鞏固土壤,還能淨化空氣,美化環境,其優點不可謂不多。若真的能夠大量而行,不僅對於黃河的治理是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對於日後子順後代的生存也能提供一個極好的環境。君復這個辦法當真好啊!”說著,不禁朝林逋看去,唇角笑意款款,真心讚歎。
林逋聞她讚揚,始終平直的嘴角終於微微掛起一絲弧度,瞳眸晶瑩,微帶笑意。“我不過是見多草木之山,水中無甚多沙質,便想應是草木之故,故而才有此言。也不知對是不對。”
“此法絕對可行!其實,此法乃是極其簡單,只是眾人未曾注意罷了。”如玉當即便肯定林逋之言。
“正如如玉姑娘所言,此法可行!”趙恆也隨之附和。此時,不再故意忽視冷落林逋,而是真心讚歎。心中再次暗想。若是能為我所用,必能助我一臂之力!
“那流民失所,又當如何?”此問乃是趙恆故意為之,雖有解決之法,但他到底要聽聽林逋有何解法!許他真的有意想不到的想法也說不定。
流民確是個難題啊!家園沒有,可以再建;莊稼淹沒,可以再種。但若是流民氾濫,飢殍遍野,那便真真是無法挽回了。
林逋心中亦有些犯難,並非無解決之法,只是
“黃河曾多次氾濫,想必解決之法大同小異。國庫出資,賑濟災民。只是這具體做法,官吏人選,卻必須慎而重之。自古以來,貪官汙吏皆憑藉此時,發一筆橫財。那一分一毫,都是救命的潛在糧食啊!”說至此,林逋也不由一聲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