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不會回到書房了,他這個人卻長留在歷史上,他這部書卻留在每一個書房中。”
九
吳晗對聞一多一生走過的曲折道路、學術成就、人格操守和精神風貌所做的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層次的寫實和描述,生動傳神,入木三分,給人們留下了不易忘懷的印象和啟示。下面的幾段文字勾畫出吳晗對聞一多精神風貌的親切回憶。
聞立樹 獅吼虎嘯永志於心(8)
“我和一多認識,從朋友而同志,不過兩三年。”(《哭一多》)
“此後的三年中,我和你分享著憂患,貧困,緊張,忙亂,痛苦的日子。”(《哭一多父子》)
“天真,任性,誠懇,勇敢,無所恐懼,愛人民甚於愛他自己,這些特徵,結合成為為*奮鬥,為*獻身的名詩人,名學者,名教授,青年導師聞一多先生。”(《聞一多先生傳》)
“我記得你洪亮的聲音,激昂的神情,飄拂的長髯,炯炯的目光。……像一頭憤怒的獅子。”(《哭一多父子》)
“飄拂的長髯,炯炯的眸子,破爛的長袍,帶著一根白藤手杖,出現在每一個*中,每一次*中。”“激昂的情調,生動緊湊的講詞,使每一個聽講人,增加了信心,增加了勇氣。”(《聞一多先生傳》)
“一部好鬍子配上發光的眼睛,在演講,在談話緊張的時候,分外覺得話有分量,尤其是眼睛,簡直像照妖鏡,使有虧心事的人,對他不敢正視。”“去年旅行路南遊石林,含著破菸斗,穿一件大棉袍,布鞋,紮腳褲,坐在大石頭上歇腳的時候,學生給他拍了一張照,神情極好,歡喜得很,放大了一張,裝到玻璃框裡,到他家的人,都欣賞照片裡的鬍子。”(《哭一多》)
“你喜歡喝茶,我為你預備一點好茶葉,三天兩晚在我的小書房中邊喝邊談,有時到深夜。你也喜歡喝咖啡,要加多糖,還有,菜要口味重一點。你說,在蒙自那一年,包伙吃飯,鹽太少了,簡直受不了,現在要補一點回去。”(《哭一多》)
吳晗是一位風格獨具的散文作家,他的那些懷舊憶友的文章,都寫得親切具體,富有激情。在他的筆下,朋友們的音容笑貌和內心情思,都栩栩如生,感人至深。其中篇數最多、文筆最美的是關於回憶紀念聞一多的文章。在這些文章中,吳晗從不同角度歌頌了聞一多的戰鬥精神,勾畫了聞一多的體態風貌,表達了聞一多的人生追求。
十
在清華大學校園內,有三座幾代師生為紀念本校名師修建的紀念亭:一座是建築在工字廳後水池旁的聞亭,這座鐘亭由潘光旦題寫匾額,是1946年7月清華辛酉級同學為紀念同級學友聞一多建立的;一座是1978年秋日,清華大學為紀念中文系朱自清教授逝世三十週年,將原建在水木清華荷花池畔的古亭命名為自清亭;一座是1984年8月,建築在近春園荷花池旁,由*同志題寫匾額的晗亭。這三座富有民族風格的建築和坐落在校園內的聞一多、朱自清、吳晗的石刻雕像,飽含著清華學子對老師的緬懷崇敬之心,反映著千萬中國人民對先賢的懷念仰慕之情。
“中國人民永遠忘記不了聞一多教授”,是文學巨匠巴金對聞一多的懷念和褒揚。2009年10月11日,是吳晗含冤慘逝四十週年。我們謹移用這句親切感人的心語,以表達同樣的衷情:
中國人民永遠忘記不了吳晗教授。
2009年6月25日
王一 聞一多與吳晗(1)
《光明日報》編者按:這是一篇三十多年前的紀念文章,至今讀來還很感人。作者許師謙同志當時是我黨在西南聯大的地下工作者,名為許壽諤,筆名王一。1947年被迫在香港棲身,突然聽到吳晗在北京遭到暗殺的訊息,作者悲憤交集,一夜之間寫出了這篇文章。後來證實訊息出於誤傳,文章略作修改後發表在香港的一個刊物上。
聞一多和吳晗,是兩個有高度正義感和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從不向黑暗勢力低頭,這兩個硬骨頭的知識分子,都因為他們不屈不撓地和黑暗勢力作鬥爭而死在敵人的屠刀之下。一個犧牲在1946年的國民黨統治區,一個犧牲於1969年的“*”中間。今年是聞一多先生誕辰80週年,也是吳晗同志誕辰70週年,我們重新發表這篇文章,表示對這兩位中國人民傑出的知識分子的深切懷念。因為原文篇幅過長,發表前我們作了一些刪節,並請作者作了一些校正。
兩個書生,兩個戰士。
一個是鼓手,一個是炮手。
一頭憤怒的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