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巴馬瑤族在迎接村寨的集體客人或十分重要的單個客人時,要設“三關酒”迎接,三關酒是表示十分尊敬的禮節。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經之路上設三道酒關,每經一關須飲兩杯,三關之後,方進屋宴飲。
傳說此俗起源於巴馬瑤族的祖先“卡羅”,卡羅生下三個月後父母相繼過世,善良的漢人盤堯收養了他。卡羅成家後為報答養育之恩,率家人採藥釀酒宴請二老。在迎接養父母的當天,卡羅帶族人到寨外十五里處設酒關,每五里設一關,每至一關,卡羅就敬二老甘醇的美酒兩碗,以表隆重和真誠。此傳說不僅反映了漢瑤人民的團結友誼,而且寓意瑤家敬客之情真摯。
。。
三 酒與文學藝術(1)
1。酒與詩文
詩與酒,酒與詩,可以說自古連理締結,相從相隨。不管是酒使詩生輝,還是詩使酒成名,酒與詩,正如一對孿生兄弟一樣,相依相附,比肩而行。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中就已有了詩與酒相伴的記錄。《詩經·周南·卷耳》:“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永不傷。”意為:我登上那高岡,馬兒累得變了樣;我把酒杯斟滿,一醉了事免懷念。從此,詩與酒如影隨形,飲酒賦詩,給中華文壇留下眾多佳作。由此可見,酒的歷史與華夏文化同樣源遠流長。
酒能使人精神亢奮,又能使人袒露真實情感。“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然而,一杯在握,胸襟漸開,豪氣頓生。酒,能激發人們平日裡被封閉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亦能激發人們的豪情壯志,所以酒與詩人有著不解之緣。
詩人有許多論酒的精妙詩句。杜甫的《可惜》寫道:“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獨酌成詩》中:“醉裡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戴叔倫《醉中作》:“醉後樂無極,彌勝未醉時。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楊萬里《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山川穀月下傳觴》:“酒入詩腸風火發,月入詩腸冰雪潑。一杯未盡詩已成,誦詩向天天亦驚。”
酒,是詩人的一種抒情言懷的媒介,詩,是詩人離愁別緒真情流露的載體。一代梟雄曹操,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一首《短歌行》,廣為傳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此詩慷慨激昂,深切地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生短暫的感慨與對招納賢才的渴望以及建功立業的迫切心情。
詩仙李白,他的“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把酒之精美推向極致,一首《將進酒》更是石破天驚,驚世駭俗:“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清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而今大浪淘盡,詩人無處尋。唯有這些瑰麗、豪邁的詩句和著詩人“酒中仙子”的聲名千古流傳了下來,震撼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田園派詩人陶淵明,性嗜酒,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寫出了《飲酒》二十篇,或批判時俗汙濁,或抒寫隱居志向,或讚美飲酒的曠達。《飲酒》之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直為人激賞。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於人間是一個魅麗的宇宙之謎。因酒起興,借月發端,表現出一般人難有的宇宙意識。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是白居易貶居江洲時所作,當時詩人獨居寓所,心情鬱悶,但詩人善於自我排遣,尋找生活樂趣。他親手釀製成醇香怡人的新酒,在一個天寒地凍的日子,升起紅紅的小火爐,以詩作箋,邀請友人前來小酌。在這樣一個溫馨的屋子裡,友人與酒好比詩人心靈的家園,給他慰藉與溫暖。無論外界如何翻雲覆雨,都不能影響他,損傷他。
酒激發詩的靈感,詩增添酒的神韻。酒與詩構成的這種種美妙意境,讓讀詩的人悠然神往,欲與古人對酌,暢談胸中二三事。
2。酒與音樂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音樂史,其中,音樂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情深意篤。凡大型飲宴,幾乎都有音樂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