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力有多大,便往裡面灌水,但水竟然反濺了出來。有經驗者便想到了“火洞子”,划著火柴一試,涼氣“叭”地一下就燒了起來,推測下面必有未經盜掘的古墓。

作業部隊及時將異常情況報告了湖南省部落格館。1972年初,考古專家對此墓進行了全面發掘,2000年前那位叫辛追的五十歲軑侯利蒼夫人,得以出現在現代人面前。參與考古發掘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事後的考古報告中,記錄了馬王堆有“火”一事。

“伏火”,頗令盜墓者恐懼,不小心就會被燒死。古代這樣的墓不少見——

“既發傅太后冢,崩壓殺數百人;開丁姬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漢書·外戚傳》卷97)

“盜發白茅冢,棺內大吼如雷,野雉悉雊。穿內火起,飛焰赫然,盜被燒死。”(《酉陽雜俎·屍穸》引侯白《旌異記》)

“張浮休雲:盜夜發咸陽原上古墓,有火光出,用劍擊之,鏗然以墜,視之,白玉簾也。”(《邵氏聞見後錄》卷27)

“(焦四盜墓)及掘至丈餘,陡聞崩裂聲,自煙一縷。自穴口噴出,約炊許而盡。”(《清稗類鈔·盜墓類》)

但古墓中的“伏火”到底是不是反盜設計,學術界卻存有爭議。有研究者認為,這是有機物在缺氧的封閉環境分解成可燃沼氣所致。實際上,並不能如此斷定,或許古人已發現此原理,才有意在墓中置放有可分解物質。

反盜篇 機關重重的古代陵墓(8)

墓中有無“伏火”,成為盜墓者判斷古墓是否被前輩盜過的經驗之一。如果有火出來,基本上可以斷定,此墓完好無損,地下陪葬多多。

反盜墓招八: “毒墓”望而生畏

毒氣冒出竟然毒死天上飛鳥

“伏火”是否是古人有意在墓中置放了某種未知物質所致,目前並沒有直接的考古發現可以證明,但在墓中置放有毒物質,卻是可以肯定的。

古人反盜墓的手段多種多樣,虛冢、崖墓、流沙墓、火坑墓這類墓反盜的成功機率相對較高,但其中問題也有,就是設計過於複雜,一般人家也難以做到。但有一種方法卻比較簡單——在墓內建放有毒物質,形成毒墓;或在屍體塗上特殊物質,製造屍毒。盜墓貿然進入這種毒墓,便會中毒死亡,輕者也會成了廢人,遭到所謂的報應。

古籍中,“毒墓”的記載很多。漢廣川王劉去盜掘戰國古墓魏襄王冢時,除了發現墓是鐵汁澆灌之外,在開啟後還有驚人發現,裡面竟然噴出一種有毒氣體:“黃氣如霧,觸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酉陽雜俎·屍穸》記述:“貝丘縣東北有齊景公墓,近世有人開之,下入三丈,石函中得一鵝,鵝迴轉翅以撥石。復下入一丈,便有青氣上騰,望之如陶煙,飛鳥過之輒墮死,遂不敢入。”墓內冒出的氣體,竟然把天上飛過的鳥兒都毒死了,可見墓毒之厲害。

王充《論衡·死偽篇》(卷第21) “亡新改葬元帝傅後,發其棺,取玉柙印璽送定陶,以民禮葬之。發棺時,臭憧於天,洛陽丞臨棺,聞臭而死。”到棺前檢視的官員,竟然讓棺中散了出來的臭氣給燻死了,可見其氣不是臭,而是毒。王充在書中推測了“毒氣”來源:“臭聞於天,多藏食物,腐朽猥發,人不能堪毒憤,而未為怪也。”

古代人常使用的特殊“毒物”是水銀。水銀是一種液態金屬,在中國古代有多種別名:鉛精、奼女、汞、流珠、赤汞、砂汞、靈液、活寶,從這些豐富的叫法中,就可知道水銀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水銀用途廣泛,還是古人常用的屍體防腐劑。在秦、漢及之前的陵寑中,使用水銀的記錄較多,齊桓公墓內便置有“水銀池”。水銀蒸發形成的毒氣,給盜墓者製造了很大的麻煩。

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時編地理書《括地誌》稱,“齊桓公墓在臨菑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

置水銀反盜墓設計的陵墓中,最著名的當是秦始皇陵。《史記·秦始皇本紀》(卷6)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陵使用的水銀量驚人,注滿了陵內的整個地層,成了一個可怕的“地下毒河”。試想,在密封空間內,如果有盜墓者侵入,誰還能活著走出來?

古墓中的“屍毒”、“毒氣”到底是古人有意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