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湧現出來。劇作家創作出許多與時代與人民息息相關的好劇目,如《保衛盧溝橋》、《八百壯士》、《塞上風雲》、《臺兒莊》等,音樂家創作了許多反映全民抗日的救亡歌曲,如《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到敵人後方去》、《救國軍歌》、《洪波曲》、《趕豺狼》等。詩人寫下許多戰鬥詩篇,陸續出版了《開拓者》、《新時代》等10餘種詩刊,“七月詩派”以其自由、奔放、粗擴的自由體詩展現在人民面前。作家們創作了《盧溝橋演義》等大量小說和《戰地書簡》、《遊擊中間》等報告文學。電影藝術家們攝製了大量抗戰影片,如《盧溝橋事變》、《空軍戰績》、《淞滬前線》、《東戰場》、《光復臺兒莊》、《熱血忠魂》、《八百壯士》、《遊擊進行曲》、《中華兒女》、《長空萬里》、《華北是我們的》等。
在抗戰文化統一戰線旗幟下,文化界憑著本身的團結和努力,已經給中國的文化運動創造了一個顛撲不破的光明前途,中國的文化運動接受了一次劃時代的洗禮,它將要吸收一切進步文明的成果,開放出一枝光輝燦爛的花朵。
(三)抗戰文化的戰鬥作用
“七·七”事變以後,文化界繼承發揚了五四以來反帝反封建文化的光榮傳統,把抗戰文化作為反侵略的銳利武器,開闢了一條抗日的重要戰線。
在“文章入伍、文章下鄉”這一響亮口號下,廣大文化工作者走出亭子間,勇敢地深入戰地和農村,用各自特殊的武器,肩負起宣傳抗戰、揭露敵人、鼓舞民心士氣的偉大使命。全國抗戰開始後的前幾年裡,“‘文化下鄉’、‘文化入伍’,風起雲湧,與時俱漲。作為教育、宣傳、鼓勵士兵民眾抗戰,並增強其戰鬥意志的歌詠、戲劇、繪畫、新聞報導、木刻,活躍在敵前、敵後,以及後方的每個平常下為文化人足跡所履的角落。”'延安時事問題研究會編:《抗戰中的中國文化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新1版,第229頁。'
以戲劇為例。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