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3部分

)規定地租額不得超過地價百分之七,並嚴禁任意撤佃抗租。'朱子爽編:《中國國民黨土地政策》,國民圖書出版社,1943年版,第54~57頁。'

國民黨的這個戰時土地政策,對調整租佃關係,減輕農民負擔,動員人民抗戰是有益的。但由於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統治地位所決定,國統區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農民土地問題也根本得不到解決。抗戰初期,除山西、浙江等國統區曾實施過戰時土地政策,實行減租減息外,絕大部分地區或停留在口頭上或根本不予執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國統區的戰時土地政策即被擱置而中輟了。地主豪紳則蜂起加租加押,土地兼併之風大盛,地主糧商乘機囤糧抬價,導致糧價暴漲,物價隨之飛漲,尤其1940年四川等地糧食歉收,市場糧食奇缺,群眾叫苦不迭,農民更是不堪忍受。

統觀國民政府所施行的戰時經濟方策,在某種程度上是順應全國抗戰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而且取得一定成績。既保證了長期抗戰和國統區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又促進了大後方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提供了國家實施戰時經濟的經驗教訓。全國人民以抗戰大局為重,刻苦堅忍,不怕犧牲,發揚民族傳統美德,對戰時經濟的維持與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但是必須指出,由於國民黨統治階級的腐敗,政府官僚機構存在的種種弊端與惡習,治標多、治本少,條文多、落實少,講得好、做得差,加之貪官汙吏、不法分子中飽私囊,因此戰時經濟建設的預期目的遠未達到。

三、國統區抗戰文化的開展

自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民族矛盾逐步加深。在中國共產黨號召武裝抗日的推動下,全國文化戰線開展了廣泛的抗日宣傳活動。以上海、北平為中心,各地的抗日團體、抗戰刊物大量湧現,反對不抵抗政策和救亡圖存的呼聲日益高漲。

華北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成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和政治集團間的矛盾降為次要和服從地位。隨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在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抗日統一戰線迅速建立起來。

尤其在武漢失陷之前,“全國各方面是欣欣向榮的,政治上有民主化的趨勢,文化上有較普遍的動員。”'《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703頁。'

(一)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的組建

南京失陷後,國民政府機關大部分遷至武漢,中共中央代表團來到武漢,全國的救亡團體、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名流及大批流亡學生和知識分子云集於武漢。當時武漢成為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此時,國民政府政策的重點還放在反對日本侵略者方面,對日作戰是比較積極的,對待共產黨和其他抗日黨派的態度比過去也有了一些改變。在文化領域,國民政府以往的文化專制主義有所收斂,為順應抗日統一戰線與民主的歷史潮流,採取了一些較為開明的政策與措施。

1938年初,國民政府改組軍事委員會,下設政治部,陳誠任政治部部長,周恩來任政治部副部長。由共產黨人在國民政府擔任此要職,是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一個重要標誌。政治部下設4個廳,第三廳掌管宣傳工作,廳長由著名進步文化人士郭沫若擔任。

第三廳於1938年4月1日正式成立,下設3個處:第五處掌管動員工作,由胡愈之任處長;第六處掌管藝術宣傳,由田漢任處長;第七處,掌管對敵宣傳,由範壽康任處長;陽翰笙任第三廳主任秘書。科長和科員中還集中了大批文化界進步人士。在周恩來、郭沫若的參與和領導下,第三廳實際上成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民主黨派、鞏固國共合作、擴大文化戰線、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陣地。

第三廳成立後的第一件大事,是舉行杭戰擴大宣傳週。為了搞好這次宣傳,周恩來與第三廳一起多次進行研究,他指出:這次擴大宣傳,一要擴大宣傳的物件,二要擴大宣傳的範圍。要深入到勞動階層中去,要到工廠農村裡去,到前線,到戰壕裡去,去提高廣大工農的抗戰意識和鼓舞激勵戰士們的殺敵情緒。文字宣講要力求具體通俗和生動;口頭宣講要力求普遍、通俗和扼要;藝術宣傳要更加普遍、深刻和激越感人;街頭標語要多用易於使人記憶的語句。無論漫畫、電影、戲劇都要使人看了聽了印象深刻,難以忘懷。要使看戲的、聽唱的感動得當場落淚,興奮得矢志報仇。'陽翰笙:《風雨五十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184頁。'

在4月7日至13日宣傳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