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與公相比,但侯爵亦是極為尊貴的頂級勳貴了。
徵虜副將軍,更是尊貴無比,只在大將軍和徵虜大將軍,平虜大將軍和鎮朔大將軍這四個將軍之下。
四大將軍已經久不授人,只有仇鸞在嘉靖年間極得世宗皇帝信任,被授給過平虜大將軍,節制文官三品以上並戰場所有武將,副總兵以下可以自行決斷以軍法行事,權威之大,巡撫兵備道這樣可以節制總兵的文官,一樣被仇鸞所壓制,自此人之後,幾十年間,再無武將可授給大將軍一職了。
少保兼太子太保,亦是人臣之極,十分尊貴和榮耀。
再有其餘累加的勳、階,不過就是錦上添花的添頭,算不得什麼了不起的事了。
如此,惟功等於授給節鉞,遼陽之內,權威更重了。
更令遼陽上下歡喜的,不僅是三路主將和張用誠被授給將軍號,使遼陽鎮軍內有幾個貨真價實的將軍,整個大明,在此之前不過是八大將軍,九邊重鎮的總兵和遠在雲南的沐家黔國公府有將軍印信,其餘地方的總兵,根本就沒有加將軍號的可能,遼陽以一鎮得授四將軍,實在也是因為大勝而起的異數了。
除此之外,更令人歡喜的就是實際的權力增加。
郭守約授瀋陽總兵,節制開原,王輔國授海蓋總兵,管轄原海蓋參將的範圍,陶安然則授給寬甸總兵,寬甸的老總兵傅廷勳藉著這個契機,順利脫身,成功回遼西養老去了。
至於佟家和幾個寬甸的將門則全部落空,誰也沒有搶到這頂總兵帽子。
這些地方,除了瀋陽到開原撫順鐵嶺是遼陽剛剛掌控的外,其餘地方其實早就落在遼陽的掌控之中了。
第750章 齊集
除了封授四將軍,授給三總兵之外,其餘武將的封賞也是格外厚實。
王樂亭到張豬兒、李達等營官級武將,全部加到武臣極品,所有的勳、階,一律到頂。
遼陽的局百總一級的軍官,身上的世職就已經是一衛指揮的三品官職了,一個旗隊長,可能就是四品的指揮僉事。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這樣的大功,參戰人員也就是這麼多人,一線軍官也就是這些,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幾十件首功和幾百顆首級,這筆帳就是這麼演算法,朝廷也不能拿自己的授功體系開玩笑。
大明的武職官職向來不大值錢,不過象遼鎮這樣總兵滿地走,參將遊擊滿營的情形,也只能是遼陽鎮獨此一家,別無分號了。
文官的品階,也是在這一次得到了解決。
遼陽鎮不是簡單的軍鎮,手也伸在行政體系,這麼多年下來,朝堂之中也不全然是傻子和瞎子,有心人早就看出來了。
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遼陽鎮的實力,只當是扶持遼陽抗衡遼鎮的李家,在朝廷看來,興辦一些屯堡,管理一些民政之事,無非就是聚斂民間財富多養家丁,這也是題中應有之意,李成梁的財富是靠大量兼併田土,吃空額軍餉和買馬的大宗款餉,軍械款項也是收入大頭,女真後金興起時,一下子打下不少地盤,用當時的話說是“百年積聚一朝盡空”,遼鎮放在各地的軍械倉庫被女真人一起而空,但二百年積蓄被後金全部拿空,加上努爾哈赤一直不停的打造鎧甲軍械,後金向來是以甲堅兵利聞名,就算這樣,天命年間,後金也最多就是三丁一甲的水平,甲械仍然是長期處於不足的境地,如果真的是遼鎮武庫“為之一空”,那麼這二百來年積聚的器械都在哪兒?
當然是各級武將,一直不停的中飽私囊去了。
杜松出征時,割牛的刀都是鏽的,熊廷弼上任時,三萬遼軍兩手空空,這些都是財富,當然是被李家和祖家楊家這樣的將門世家一直把持在手中瓜分掉了。
一直到遼鎮失了大半地盤,但有一年幾百萬的遼餉可分,這錢,仍然是在遼西的將門世家手中。
吳襄原本是個商人,只是攀附上了祖家這顆大樹,一直位至總兵,養幾千家丁,家資數百萬。
此時的李家,論實力當然遠在後來的祖家和吳家之上,以一個家族之力,養騎兵家丁達到八千人的規模,這樣的財力和豪氣,祖大壽和吳襄是拍馬也趕不上的。
有這樣的大軍頭在前頭,這才是近年來遼陽將手伸到民政上而朝廷不管不顧的重要原因,如果不這樣允許遼陽自行設法,惟功又拿什麼來對抗李家呢?只是朝廷方面,怎麼也想象不到,惟功在遼陽居然做出這般成就出來,現在的情形和局面,又象是十年前的李家,朝廷雖然十分顧忌,但又有無能為力之感,只能隱忍預設,就象李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