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9部分

達特徵,問題是它只能對付後方來的導彈襲擊,而且還嚴重影響了戰機的機動。此時F-15遭到的是殲-6Z的前後夾擊,那架被擊落的F-15就是因為沒有及時丟棄拖曳誘餌才遭厄運的。

剩下的9架F-15C都急速升空逃逸了。接連的重挫讓美軍的空中指揮官羅傑斯上校警覺了,由於那些米格-21!自己卻損失了1架F-15C,而且有5架“猛禽”和2架“鷹”遭重創被迫退出戰場。經與梅里斯上將商討後決定讓上面的12架也參與作戰一定要幹掉那群米格機,羅傑斯還告誡帶隊的倫斯德中校,那些米格-21肯定是作了重大改進的,讓他們小心從事。

倫斯德儘管怒火萬丈還是看出些端倪,本來米格-21的強項是中高空效能,那些小飛機有如此出眾的超低空效能,很可能是改裝的殲-6,能以極低的速度貼近海面飛行。海面上佈滿了不斷漂移的“銀星”干擾體,弄得大名鼎鼎的APG…70雷達都無法跟蹤它們。他們在8000米高度如同雄鷹展翅,可是那些殲-6如同在灌木叢中的野兔,令他們無從下手。那些殲-6似乎滿足了剛才的戰果,並不依仗數量的絕對優勢升空同他們決戰,一直在下面優哉遊哉地滑行。他們可沒法等待,並不全是為了爭回面子。初戰的失手,讓自己中隊的一名飛行員掉到了海面上,前面F-16中隊至少有18名跳傘飛行員得以生還,那些呼救訊號和定位訊號都已經傳到了他的螢幕上。他是不可能去營救的,可是那些“海鷹”也不敢來救啊。他只得命令12架F-15以紅外線目標定位系統鎖定目標,當然也是以“響尾蛇”來攻擊敵機。自己率9架也降低高度到5000米掠陣。很快12架“鷹”呼嘯著撲向選定的目標,中校他們則注視著戰況。

倫斯德中校可不知道,他們要對付的敵機是由龐大的系統支援的。臺灣的東海岸大都是崖岸直逼大海,只有宜蘭附近有較大的一片沖積平原,花蓮和臺東的沖積平原就非常之小了。花蓮附近有一處崖岸高達千米,聳立在岸邊十分壯觀,海岸山脈的主峰新港山高達1682米,距太平洋僅13千米。控制了花蓮-臺東一線後,我軍在崖岸的高處設立了3座“冷眼”-II被動雷達,那些繳獲的臺軍雷達也源源不絕地把敵機活動的情況傳輸到剛建立的戰術資料系統。更絕的是偽裝部隊利用繳獲艦艇上的充氣筏裝上電動推進器在這一帶的海面上佈設偽裝物,不僅有“銀星”角反射體,還有玻璃鋼球體的“微波爐雷達”和紅外發光模擬裝置――它們能發射出模擬尾噴管紅外光譜。這些模擬裝置都有指令接受裝置。洞庫密佈的佳山基地已經成了我空軍前線指揮部,利用繳獲的C-130運輸機不斷地充實他們的裝備。海航4師得到了24架改造過的F-16組成的蘭軍中隊的支援,當時還不敢使用繳獲的臺軍的F-16和F-15。不過我軍只准備以之對付臺獨系部隊,對付美軍還是使用新組建的殲-6大隊和無人機大隊。師長洪傑大校一見F-15越過了5000米線命令啟動海面上的模擬裝置,各殲-6小隊抓住時機殲敵,要求各小隊做好互相掩護。要有持久作戰的準備,堅決拖住這股敵軍。

那些F-15的飛行員頓時陷入了困境,雷達報警機的尖叫讓他們嚇了一跳,而鎖定目標的周邊又突然冒出了大批的“新目標”,閃爍的光點搞得他們眼花繚亂。有9個傢伙趕緊發射了“響尾蛇”然後立即開加力大迎角爬升,有3個“菜鳥”級的傢伙,還在瞪大眼睛辨識目標呢,導彈報警器又尖叫起來,螢幕上赫然顯示,後前有3-4導彈追殺上來。與“響尾蛇”效能差不多的PL-15格鬥導彈的射程有17千米,殲-6Z都是在6-7千米的距離發射的,而且又是“機多勢眾”,不僅有追尾攻擊的,還有迎頭攔射的。F-15C乃重型戰機當然有極強的自衛能力,可惜迄今還沒有發明攔截空空導彈的導彈。他們彈射的拖曳誘餌僅能吸引後方飛來的導彈,但是100米長的拖纜和誘餌又限制了戰機的機動。美軍裝備的紅外鐳射干擾器的效果並不理想,PL-15的新型濾光片擋住了鐳射束。更要命的是F-15僅1名飛行員既要操縱攻擊系統同時攻擊幾個目標,又要駕駛飛機作複雜的規避動作,還要控制誘餌的發射、紅外干擾器的運作。他又不是三頭六臂,稍有不慎就要完蛋。2架F-15被毀,1架遭重創。

不過殲-6Z要發起攻擊也必須脫離海面上干擾物的掩護,躍入300-500米的高度,這也給了空中掠陣的倫斯德一個機會。9架F-15都找到了目標,而且都是同時攻擊2-3個目標。按照說明書每架F-15C可同時攻擊6-8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