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8部分

中在中太平洋,以及從夏威夷群島到美國本土地航線上活動。

另外一座潛艇基的就是拉包爾。實際上,拉包爾算不上是潛艇基地,這裡連一些基本的設施都沒有,甚至連港口都算不上。當時所有到西南太平洋戰區的戰艦都在拉包爾港裡面錨泊,因為沒有足夠地碼頭,所以這些戰艦無法靠碼頭停泊。當時部署在西南太平洋上的80多艘潛艇就是以這裡為基地,然後南下前去破壞珊瑚海上的航線,有的甚至前進到了澳洲道路東南部海域。在那邊襲擊美軍地運輸船隊。

潛艇是帝國海軍各兵種中最為默默無聞的一盒子部隊了,與龐大的艦隊,滿天飛舞的航空兵。打得轟轟烈烈的陸戰隊比起來,潛艇部隊在戰場上幾乎沒有任何能夠讓人拍案叫絕的表現。

帝國潛艇主要有三個任務,一是破交作戰,二是偵察。三是自由獵殺。在戰爭的前幾年裡,潛艇主要執行前兩個任務,直到大批的新式潛艇服役之後,自由獵殺才被放進了艇長的任務清單裡面。作為潛艇的特色,隱蔽是其攻擊,乃至生存的最為重要的因素,這也就註定了潛艇在這個廣袤的戰場上的位置。

廖鴻鵬就是這麼一個默默無聞的潛艇艇長。如果說他默默無聞,也許還不太準確,畢竟他有一個名聲響噹噹的老子,還有一個厲害的妹夫,可真正知道廖鴻鵬是廖漢翔的兒子,是談仁皓的大舅子的人並不多。這也是廖鴻鵬的性格施然吧,正因為他老子在太平洋戰區擔任戰區司令官,結果他硬是在領到了一艘新潛艇之後,要求前去西南太平洋戰區,而不是太平洋戰區服役,因為他不想受他那個滿腦子都是航空兵作戰思想理論的老子的影響,或者更準確的一點說,他是不想讓別人覺得他是在靠自己的老子奮鬥。

從“第二次馬里亞納海戰”之後,廖鴻鵬就被派到了西南太平洋上來。他指揮的潛艇編號為211,這是一艘新型“丙”型潛艇。

在五月份的時候,他執行完了第四次戰鬥巡邏任務,獲得了一次大概一個月的休假時間。可他沒有回家,他甚至沒有離開潛艇,因為在此期間,他的這艘寶貴潛艇將接受一次重大的改進。

25年初的時候,德國人首先發明瞭一項能夠大幅度提高潛艇效能的裝置:通氣管。之前,潛艇要想為電池充電,就必須得浮上海面,因為柴油機運轉的時候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而潛艇在海面下是沒有氧氣供應的。而要為所有電池都充滿電,就需要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在此期間內,潛艇是最容易受到威脅的,唐帝國損失的潛艇中,有超過六成是在充電的時候(或者前後)被反潛飛機發現,然後被擊沉的。而德國因此損失的潛艇更多!也正因為如此,大部分潛艇選擇在夜間上浮充電,白天在海面下潛航,這極大的限制了潛艇的戰術使用,更降低了潛艇在戰場上抓住戰機的能力,也因此而錯過了太多的機會。

解決充電難的問題成為了提高潛艇生存能力與戰鬥力的關鍵,在不需要空氣的動力系統出現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潛艇在海面下也能夠獲得空氣,好讓柴油機運轉,為電池充電,甚至讓潛艇能夠在海面下高速航行。而“通氣管”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發明的。”通氣管”的技術並不複雜,實際上就是將一根連線在潛艇上地管子伸出海面,這樣空氣就能進入潛艇內部了。而整個“通氣管”最為關鍵的技術就是。

怎麼避免海水倒湧進來!潛艇在航行的時候不可能保持在一個恆定地深度上,上下起伏是肯定的,另外。海面也不可能完全平靜,特別是在海況惡劣地情況下。

幾米,甚至十幾米的大浪也是很常見的。而通氣管不可能伸出海面太多,不然就失去了隱蔽性,因此很有可能送進潛艇內部的不是空氣,而是海水!最終。德國人用了幾個極為巧妙的辦法辦法,即在通氣管地埠安裝一個浮動閥門,如果通氣管被淹沒的話,那麼閥門就自動關閉,而只要通氣管的埠在海面上,那麼就自動開啟,整個機構非常的簡單。

唐帝國在三月份的時候就引進了這一技術,先安裝到了一艘潛艇上,做了幾次試驗之後,立即開始為當時所有的“丙”型潛艇安裝通氣管。因為“乙”型潛艇的指揮塔太小(通氣管是安裝在指揮塔上的),因此無法立即採用,必須要做一些修改。所以首先裝備通氣管的就是“丙”型潛艇。

整個改進工作花了二十天就完成了,廖鴻鵬立即組織艇員進行海試,試驗結果讓他非常滿意,潛艇可以在海面下直接使用柴油機。以8節的速度航行根本沒有問題,而且這還能夠保證電池裡地電量一直保持在最大限度上,如果遭到攻擊的話,潛艇可以立即深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