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昌盛時期,文化異常活躍,佛教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裝飾藝術上表現為造型完美,形象豐滿,線條柔和,優美,著重寫實與精神的刻化,並吸收樸素的裝飾風格,色彩上富麗渾厚,絢麗典雅。裝飾紋樣豐富飽滿,富麗豪華,常以植物作為首選題材,常用的紋樣有卷草紋,寶相花,海石榴,花鳥紋,華蓋紋,聯珠紋,緩帶紋,人物紋等。唐代藻井圖案至為鼎盛。初唐時期的藻井圖案,紋樣清晰,剔透秀麗,色彩鮮而不豔,強調疊暈渲染與線描融合,有工藝之美。井心多方形,以大蓮花,大團花,纏枝紋組合為圖案主體。盛唐井心縮小,邊飾層次增多,團花與纏枝花邊盛行,卷草紋,幾何紋,聯珠紋穿插有序,其圖案構成明顯趨向節律化,均齊平穩,花型豐滿,線條流暢,形成盛唐至晚唐的一代風格。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對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影響,綜合且有能量,因而,它對文化心理的影響普遍而深入。佛教藝術題材,本來是印度文化的產物,傳入中國後需要在宗教環境和器皿上塑造、鐫刻或塗繪各種信仰形象、圖畫和圖紋,並透過藝術加工,使之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相結合,以此打動、激發人心。也因此使得佛本生圖充滿了各地洞窟的牆面,發展和豐富了中國傳統的壁畫藝術和圖案藝術。
植物紋中的蓮花紋是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紋飾,具有強烈的民族藝術特色。我國古代對蓮花的欣賞最先源於楚國,‘集芙蓉以為裳’、‘因芙蓉而為媒’(《楚辭》),就是指蓮花。蓮花紋圖案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器物上就有發現。河南新鄭出土的蓮鶴方壺,其蓋就是蓮花形。佛教傳入中國後,來自印度王蓮的佛教蓮座,按中國傳統形象與審美觀進行了中國化的改造,藝術風格開始發生變化,瓷器早期蓮花紋花瓣瘦長、瓣端較尖,晚期花瓣肥碩,端尖翹起,有了較固定的形式表現。這也是我國傳統圖案受外來文化影響並與之結合的例證。
自唐代開始使用的變化多端的‘卷草紋飾’,是佛教紋飾改造中有代表性的紋樣。佛教的植物紋樣與飾物,如蓮花、忍冬、菩提以及華蓋、**、瓔珞等等,其物象與中國傳統的造型習慣與審美要求並不適合,‘卷草紋’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的新紋樣,很難說它取材於哪一種物象。卷草紋既不是以前中國的造型題材,又不是印度佛教的具體物件。但它那旋繞盤曲的似是而非的花葉枝蔓,卻得祥雲之神氣,有佛物之情態,它既有曲線繚繞的空靈,又有流轉的韻律,且保持婉柔敦厚的靜謐。它是中華民族吸納外來宗教而改造成的樸實而有特點的佛教裝飾紋樣。以流動的迴轉曲線作為紋樣的基本構成,把外來的題材融入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進行了佛教裝飾紋樣的改造。卷草紋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標誌著佛教融合中國文化而發展到極盛時期的到來。
中國傳統裝飾圖案內涵豐富、文化底蘊雄厚,現代裝飾圖案設計是從傳統圖案中發展來的,但又不是傳統圖案的簡單翻版和重複,透過對中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探討和研究能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傳統圖案的構成特點。我國圖案藝術的先驅雷圭元先生指出‘自然是源,古代的圖案是流,源與流是圖案家的兩個翅膀,缺一不能高飛。’傳統圖案作為手工業時代的產物,是歷代藝術創造者從自然界和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其造型及色彩都是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精華,傳統民間藝術有頑強的生命力、表現力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我們應該充分學習傳統圖案的風格和特點將其應用到當代工藝美術設計中,對於傳統圖案既要有所繼承,又要有所揚棄,並進行現代化改造,賦予全新的設計理念、功能與形式,使之成為適應和符合現代社會審美與實用要求的現代裝飾圖案,使我國的設計在保持自己風格特徵的同時又能與現代國際社會接軌。
……”
張無風說到這裡,便停了下來,事實上再說下去,只會說的更加的寬廣,而且對於這些做學問的人,張無風不想因為自己的實力,去太打擊他們的信心。
“你,你怎麼不說了?是不是準備表現自己的都表現完了?”那戴眼鏡的人依然倔強的攻擊著張無風。
張無風掃了那人一眼,心中已經生出了殺意了。
而只是一份感知,他便已經知道,這人其實心思都動到了王錦繡身上,進而才如此針對他。
感應到這一點,他嘴角閃過幾分邪異的笑容。
而那戴眼鏡的中年男人,看到這個笑容,不由微微有些懼意。
“薛德,你不要大言不慚,以張無風的學識,已經讓我們這些教授慚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