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同學這種做事認真負責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我接著說:
我們做一件事要想做好,其實是要經歷幾個階段的。通常來說,任何一件事情都存在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很普通的境界。比如說我們現在背書,有些同學也背了,可能背了一個多小時也沒背出來,背了一個禮拜了,才背出幾篇。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同學,平時學習也還過得去,上課也聽講,老師佈置的作業也做,但是成績一般,沒什麼過人之處。許多人,庸庸碌碌過了一生,做事情也勤勤懇懇,但是效果通常都一般,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到老的時候,他也覺得生活可能就是如此,一切都很平常。這個境界,我們用一個字來一個字來概括,叫做“庸”。
可是,也有做事做的好的人。我們身邊便常有這樣的同學,學習好像也不是特別用功,但是效率特別高,成績很好。這樣的同學,他們便處於第二個境界了。我們初中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賣油翁》,講的是一個人射箭很準,並以此為豪,旁邊一個賣油的老翁卻不以為然。那個人很不高興,老翁就表演倒油絕技,把油透過一個銅錢的小孔倒進瓶裡,銅錢上卻不沾一點油。賣油翁總結道:無它,唯手熟爾。但是,也不是每一個賣油的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的。我們說熟能生巧,一件事做的多了就會有技巧,就會有訣竅,效率就會提高。可是這需要我們去動腦筋,去總結。一個不善於動腦筋,不善於總結的人,他永遠只能處於第一個境界,而不會進入第二個境界。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背書的境界(2)
古羅馬皇帝哈德良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問題。
皇帝手下的一位將軍,覺得他應該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面前提到這件事,以他的長久服役為理由。“我應該升更重要的領導崗位”,他報告,“因為,我的經驗豐富,參加過10次重要戰役。”
哈德良皇帝是一個對人及才華有著高明判斷力的人,他不認為這位將軍有能力擔任更高的職務,於是他隨意指著綁在周圍的戰驢說:
“親愛的將軍,好好看這些驢子,它們至少參加過20次戰役,可他們仍然是驢子。”
所以,如果不去思考,經驗永遠不能轉化為能力。這第二個境界可以用一個字來描述,就是“技”,或者“術”,也就是說,這個境界的人應當是具備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的。我們現在有些同學背書背得非常快,達到了第二境界,他一定是有方法的。
這番理論我琢磨了很久,以前一直迷迷糊糊,最近卻豁然開朗,而且越想越覺得有道理。我曾經很認真地思考為什麼班級裡有人學得很好有人卻一般這個問題,想來想去不得要領。因為很多事實似乎證明聰明比勤奮更能決定一個人的成績。有些學生,已經很用功了,成績還是上不去。有些學生,上課也不是很認真,作業也經常不交,但偶爾認真一下,成績就不會很差。除了“聰明”,你還能用什麼來解釋呢?但“聰明”又是什麼?它表現在什麼地方?具體在思維方式上,聰明的人與不聰明的人的區別又是什麼?換一種問法,不聰明的人可以透過訓練變聰明嗎?我這番言論,可以算作對這些問題思考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吧。
能達到第二個境界,就很不錯了,我繼續說。他可以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做得很好,比如說百裡挑一,但是,要在更大的範圍內仍然很優秀,達到狀元的層次,第二個境界是不夠的。他必須進入第三個境界,這第三個境界是什麼呢?一個字:道。什麼是道呢?舉個簡單例子,我們練書法,許多人寫得很一般,是第一個境界,一部分人練得很認真,有了一定的水平,進入第二個境界,這部分人掌握了一定的運筆技術,字可以寫得很漂亮了。可是,真正的書法家,絕不僅僅是字寫得漂亮那麼簡單,他的字不是普通的字,而是有生命的字,這就是道。有些人模仿名畫,技術不可謂不高,已經幾乎可以亂真了,但是他亂不了真,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大師,他的畫達到一種境界,已經把自己的思想滲透進去了,成為有生命的藝術品。
學生們聽得聚精會神,這時,我注意到有人舉手,那是孟啟,我手一擺請他發言。孟啟說,我們祁老師說,藝術家的作品,是有自己的人格在裡面的,因此不應該叫“道”,應該叫“人格”。
我吃了一驚,心想這老祁還真有兩下子,這麼深奧的思想他居然也悟出來了。我心裡吃驚臉上卻保持鎮定,笑著解釋道,你說的非常對。達到第三個境界的人,他是把自己的生命融入進他所做的事情中的,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