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沒聽過的人還可購票來聽。如果今年錯過了也不打緊,明年開春《霓裳羽衣》還會再次登入帝國大劇院的舞臺。此外,《霓裳羽衣》三月時限一過,帝國大劇院將會上演教皇陛下親自編寫的曲目,曲子的名字叫做《梁山伯與祝英臺》,敬請期待。
一聽《霓裳羽衣》還會連演,而且三個月還會上演由教皇親自編寫的樂曲,滿場觀眾無不眼中放光。
當然,最為興奮的還是那些包廂的擁有者,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包廂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每週都能聽到這麼好曲,這麼好的戲,花再多錢也值了。
《霓裳羽衣》首演大獲成功,其意義可謂劃時代的。它不單單東西音樂融合的代表,更開創了歌劇這一新的藝術形式,併為娛樂方式極度匱乏的帝國百姓奉上了新的趣味點和談資。
誠然,帝國大劇院昂貴的票價使得佔據帝國人口大多數的普通百姓無法消受這種高雅的藝術。但是別忘了,資本總會流向那些新穎的有價值的事務。
就像歌劇。很多民間資本勢力在見證了歌劇的唯美之後,立刻意識到其中蘊含的價值。於是一個個小型劇院在各州各縣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它們有的模仿帝國大劇院的裝潢,並邀請在地方上小有名氣的民間藝人編曲作歌;有的則只是在晴日裡圍上布扯的圍欄,搭個舞臺,讓樂隊彈琴唱曲;還有的酒館,在原有的相聲、評書基礎上,請上兩個樂師,邀上兩個歌姬,吹吹打打也跟著湊熱鬧……不一而足。
但不管怎麼樣,帝國的音樂、舞蹈、歌唱事業在帝國大劇院的引領下走上了蓬勃發展的康莊大道。
正所謂文體不分家,文藝不如發展的快車道,體育自然不能落下。所以,在帝國大劇院正式投入執行之後,欒奕將目光投降了位於大劇院東南方向的帝國競技場,並於同年釋出了帝國戶部將要主辦聖母杯帝國蹴鞠賽的訊息。
由於這是帝國第一舉辦大型競技體育比賽,為避免缺乏經驗出現管理方面的問題。欒奕將第一屆蹴鞠比賽的參賽範圍限制在司州長安、洛陽一帶,待日後有了經驗再將其他州郡拉到盃賽中來,甚至陸續可以讓其他屬國也加入帝國的蹴鞠盃賽,甚至開辦專門的蹴鞠世界盃賽。
前世,作為一個偽球迷,欒奕對中國男足甚是失望。今世,無論是場地還是規則都由帝國來定,他就不信華夏民族的蹴鞠不能在世界上稱王稱霸。
在帝國,蹴鞠作為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體育娛樂活動,很早以前便深受帝國百姓歡迎。特別最近幾年,隨著欒奕將五人制蹴鞠比賽引入軍中,這一規則也相繼在民間活躍起來,在帝國各州薰陶出了一大批蹴鞠愛好者,鄉里之間常有小型蹴鞠競技活動,很多富商、門閥家裡就幕養著自己的蹴鞠隊伍,也有百姓與夥伴組成的業餘組合。
以欒奕為例,手下就有兩支直屬蹴鞠小隊,一支乃是帝國皇家蹴鞠隊,其成員都是欒奕身邊的親兵,是在欒奕支援下成立的半職業球隊。他們平日裡除了朝廷發的軍餉,欒奕還會隊員們多發一部分補助,作為球員的賞銀,他們平日則在執勤之餘多抽出一個半時辰訓練球技,訓練的地點就在教皇宮後花園的校場。
欒奕手下的另一隻球隊是欒家商會蹴鞠隊,成員乃是他旗下商會里的工匠或者勞力。他們平日下了工閒來無事,便會在廠區的空地上踢上一陣,踢得久了就組建起球隊跟洛陽廠區其他作坊裡的蹴鞠愛好者切磋,且勝場遠遠多於負場,自此在洛陽聲名鵲起,連欒奕都聞知了他們的大名。遂既給他們注入一筆資金供他們訓練,將其發展成欒家商會幕養的職業球隊。
蹴鞠深受大眾喜歡,欒奕就有了開辦地域性蹴鞠大賽參賽者的來源。為了吸引廣大蹴鞠愛好者參賽,欒奕不惜開出鉅額獎金,第一名商白銀一百萬兩,第二名五十萬,第三名三十萬。
一百萬兩白銀莫說是普通人家,就是對帝國的富人也是一筆不小的資產。
聽說獎金這麼高,洛陽、長安一代有蹴鞠隊的加緊訓練,並斥巨資招募更有實力的人才,強化隊伍。沒蹴鞠隊的則加緊蒐羅人員,組織隊伍。
一時間,整個帝國深陷在對蹴鞠的濃厚熱情之中。
至聖元二十五年四月三十一日報名截止日期,總共有九十六支球隊報名參賽。
大賽組委會以抽籤的方式將這九十六支球隊分為甲乙丙丁……十六個小組,每組六支球隊,自六月一日起在帝國競技場每週兩次進行單迴圈較量。
比賽中,獲勝者得三分,戰平者得兩分,戰敗者積零分,單迴圈與五個對手較量過後,積分最高者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