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兩人看著這個十分接地氣,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名字有點接受無能。他們兩口子要多個叫存福的兒子嗎。
池二郎呆愣半天:“這是岳父大人的手書嗎。聽說岳父大人是榜眼出身呢。”
芳姐臉上沒啥表情,池二這小子看不上這個名字,自己也不太喜歡就是了:“聽說賤名好養兒。不過是一個小名,用到的地方不多,挺好聽的。”心裡打定主意往後自家兒子叫大朗,生了閨女叫大娘,至於小名,那就成為傳說中的存在吧。
池二郎替自家還沒出生的兒子糟心,幸好兒子的大名還沒有起呢,希望泰山大人莫要太過操心才好。同芳姐一樣的心思。自家兒子的小名。定然不能讓別人在知道了。
華二老爺不是不想給外甥起大名,實在是時間有限,華二老爺一時間還沒想到什麼精彩絕豔的字而已。誰讓他家尚書爹弄得事情太著急呢,這不是想著給自家外孫的福氣給壓住嗎。
陽春三月。本是小娘子們外出踏青。小郎君們呼朋喚友在外防風的時候。可東郡到處瀰漫著一種壓抑,沉悶。百姓臉上都帶著愁苦。那種看不到希望的愁苦。
去歲的時候收成不好,雖然勉強交上了賦稅。湊合著也度過了這個冬天,可到了春季,老百姓連買種子的銀子都沒有了。
往年還能自家留下來年的春耕示意,可去年遭災了,霜凍來的早,根本就沒有給百姓機會養熟物種。
好過一些的人家,還能湊湊勉強能湊夠春播,可春播以後如何過活,卻是沒有著落的。
至於差一些的人家,真就到了要賣兒賣女的地步。
東郡城裡還好,商戶居多。可出了東郡城,這種愁苦隨處可見。
連芳姐這個呆不住的,見天想著帶著這群丫頭出去放風的人,都不太願意面對如今的場景。堵心。
不是不知道人間疾苦,可真正地看到,那還真是震撼。當年去引雷山的一路上也不是沒碰上過這種情形,那時候到底是個路人,多以旁觀的角度看帶問題。當自己是個看客。
而現在看到的這些都是同她一個城池生活了兩年多的人呢,同她華晴芳呼吸一個城市的空氣的人,有的人甚至還給他們府上送過木柴,或者送過豆子的。
想想怎麼都是讓人開心不起來的。芳姐明白,她在這個時代算是適應良好紮根了。因為都能感同身受了。
芳姐能夠做的也不過是把府上存多餘的糧食,往靜怡師太待著的尼姑庵裡面多送一些而已。空門從來都是行善積德所在,靜怡師傅在山下設了粥棚。早就開始佈施了。
芳姐不是不想效仿,而是身份不方便,朝廷到未必忌諱她一個同知夫人,可這東郡的官老爺,官夫人們多了。真要是獨樹一幟,惹來眾怒得不償失。就是池二郎將來在東郡到時候也會舉步維艱。
芳姐算是知道當好官,當好人多不容易了。
想來可笑,他一個同知夫人的身份,竟然不如一個方外尼姑做起好事方便。
摸摸自己的肚子,就當是積德行善好了飛,反正他爺不缺銀子,不差這點糧食的。好吧不是一點點。
可恨那郡守大人為了那麼點虛名,竟然不想朝廷請求賑災。不知道這人腦袋怎麼長的。面對滿城的百姓,心怎麼就那麼大。
芳姐都想站出去,啐他兩口,你能抗住自然災害嗎,你能扛著外敵入侵嗎,你倒是想法子給老百姓弄點吃的,或者你把春播的種子給解決了,也算是你實幹扛得住事不是。
想想都是心塞,替東郡的百姓心塞,替自家郎君碰上這麼一個上官心塞。別說升官了,若是跟著這麼一個上官走,怕是連祖宗的臉面都得賠進去。
這東郡老百姓,也不怎麼得罪了滿天諸佛,怎麼就碰上了這麼一個倒黴,作死,死要面子,還沒那麼大本事的糊塗官嗎。
就是認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池二郎,回到府中的時候,臉色都是不太好看的。如今外面的形勢不容樂觀。
本來看笑話一樣看芳姐後院這點丫頭折騰,這幾日竟然在早晨跑圈,或者院子裡面射箭的時候。讓身邊的侍衛特意過來指點。那張臉嚴肅的,讓芳姐腳底板抽筋。
緊張的氣氛讓芳姐心煩不已,怎麼都覺得自己身邊的安全上有點不穩定。弄的都有點孕吐了。一張圓潤的臉蛋如今變得蒼白柔弱。
池二郎看到自家好好地夫人,折騰的身子都柔弱了,臉色上就更難看了。恨不得要把芳姐送回京城:“是不是這裡的環境不好,你適應不了呀,要不然你回京吧。明日就讓魯二管家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