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校對一眾即將踏入軍隊的年輕軍官們演講的時候,直接激勵道。
很多戰爭或許是源自貪婪,但更多的是為了生存。
個人和家族之延續或許會激發更多貪婪。但作為一個更為龐大的集體,作為一個主體民族建立的國家,民族和國家的生存才是最為需要考慮的。
西方國家在資本和貴族的雙重演變下,更多可能為了金幣而冒險,民族在民族叢林繁盛的歐洲,反而變得和國家的概念淡化。同是日耳曼人的英國人和德國人可能是生死仇敵,大英帝國灑落出去的種子也可能紛紛獨立翻臉。
不管怎麼說,當現代工業文明開啟後,非洲和美洲為歐洲的諸多民族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和生存空間。
而華夏始終是一個主體民族,一個國家的形式存在。雖然以文明為紐帶的核心的凝聚力保持著龐大人口持續不散,但生存空間卻越來越狹窄。
受到古代科技條件的限制,龐大人口勞動創造文明財富的同時,也讓國家背上了人口基數多的負擔。
而土地的產出是有限的,其中還要被各階層的剝削減去一大截,剩餘的部分無法負擔人口繁盛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動盪。
華夏一個個的帝國已經倒下,造成了華夏文明的一次次中斷,毀掉了無數的文明財富。
即使現代文明下的政府,在力推民主,減輕剝削壓制比例的情況下,依舊無法徹底解決土地和人口的矛盾。
糧食需要土地,工廠需要土地,城市需要土地,經濟作物需要土地,為了自由的呼吸。綠化植被需要土地。為了工業的需求,從土地上衍生出來的各類資源需要土地。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土地也算是生存空間最為重要的一個元素。
但華夏雖然地大物博,但和龐大的人口一比,生存空間就極為匱乏了。
僅僅為了解決一個吃飯問題,後世就不得不揮刀自。以限制人口的代價緩解生存空間的尷尬。而後各類土地的需求又讓尷尬變成了危機。即便再分配製度上也有問題,但天然的人口和生存空間的矛盾卻少了很多的迴環餘地。
現在即使不算那些僕從國,僅僅華夏的公民人口也已經近6億了,依照現在的經濟條件,即使不對生育干涉,三十年內也能突破十億。未來只要不出意外。15億、20億,甚至更多的人口都會很快到來。
華夏本土,容納六七億已經有些擁擠了。
東南亞後世雖然也能容納六七億,但那裡炎熱潮溼的環境卻不是人類適宜的生存區域,加上熱帶森林也不適合大面積的破壞,以後發展3億人口就不錯了。
同樣,西伯利亞和遠東雖然遼闊,但那裡的嚴寒卻讓人類的生存成本倍增。後世的老毛子都受不了。整個北方地區。即使隨著溫室效應氣候轉暖,可活動範圍增大。能安置五千萬就不容易了。
中東地區的極端乾旱氣候,甚至連五千萬的人口都自給自足的養活不了。
中亞地區地區也因為乾旱的氣候,能容納一億人口,就負擔很大了。
華夏佔領區內,條件最為優越的澳洲,也由於南迴歸線橫貫大陸中部,使得大部分地區處在副熱帶高壓氣壓控制下,因此氣候炎熱、乾燥少雨。即使東南地區氣候不錯,但整個大陸,在不大幅度破壞獨特的自然環境的基礎上,能容納兩三億,也略顯擁擠。
有時候孟享一盤算,為了讓未來的子孫後代過得舒坦一些,現在佔領區域,有個15億的人口就有矛盾產生了。
或許擠一擠,此時華夏佔領的疆域容納再一倍的人口也沒問題。
但當華夏發展到30億人口的時候,華夏是否能在其他星體上架起移民的橋樑,連孟享也無法保障。
為了華夏的未來,孟享不介意趁著此時更為有利的條件下,謀取更為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至少現在沒有核陰雲的籠罩,可以肆無忌憚的擴張,而不怕把地球搖籃毀滅。
但環境好的地盤,都被密集的人口或者強大的國家給佔據了,遠不如之前奪取那麼輕鬆了。
這時候,除了更為殘酷的戰爭,別無他法。
有了基地的支援,和華夏龐大的人口基數,即使軍事上單挑全世界,孟享也不懼。
當然,華夏的人口依舊不算多,加上極弱已久的華夏文明,現在還不足以同化全世界。甚至在華夏百姓冒險精神和擴張意識不足的情況下,連佔領地的同化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這就決定了華夏現在要走的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