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也因為這突的遭遇戰而悄然生了改變。
風浪中的戰鬥固然驚險,但對於久經戰鬥考驗的德國魚雷艇指揮官和艇員員們而言,這樣地戰鬥只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在法國投降以來的半年多時間裡,部署在英吉利海峽附近的德國輕型艦艇和英國艦艇之間總共生了4o餘次交火。平均下來基本上每週都有戰鬥生,考慮到英吉利海峽多半時間處於相對惡劣的海況之下,實際交火地頻率要比人們想象地高出一些。在這些通常勢均力敵的戰鬥中,德國海軍地s級魚雷艇總共擊沉擊傷英*艦9艘、商船17艘,擊落英國飛機1架。如此戰績在德國海軍中已經非常不錯了,但他們自身也損失18艘魚雷艇,戰損率之高在德國海軍中同樣是屈一指的。
不多時,艦艇高行駛時的輪機聲再度從夜幕深處的海面傳來,仍在搜救英軍倖存的德國艇員們顧不上疲憊便準備好投入新的戰鬥。舷側掛架上額外搭載的魚雷讓他們具備再動一次攻擊的能力。但若一擊未中或是仍有敵艦倖存。他們便只能對著敵人嘆氣了以艦上的2毫米機關炮根本無法對付魚雷艇以上級別的艦艇,就算是英國佬的小型炮艇也能欺負這些失去了魚雷的s艇!
夜幕下漸漸顯現出來的。是一個又一個朦朧的黑影,領頭的魚雷艇謹慎的向對方出燈光訊號,這次回應的不再是劈頭蓋臉的炮火,黑暗中一閃一閃的光代表著德國海軍特有的聯絡訊號:這裡是k,請在前方領路!
德語中的kong即是國王之意,眾所周知,如今的德國海軍中配得上這一名頭的僅有一艘戰艦。不過魚雷艇支隊的普通德國水兵們對於高階聯絡密語並不瞭解,艇長和主要軍官也是在啟航之前才從來自柏林的特別聯絡官那裡獲知這些程式碼的。在火力強大的主力艦隊面前,這些僅有百來噸的s級魚雷艇看似無足輕重,但因為日常活動的關係,它們對多弗爾海峽一帶十分熟悉。在指揮艇的組織下,這群s級魚雷艇很快進行了重新編隊,它們以近似V字形航行於德國艦隊前方,而龐大的德國主力艦隊此刻從前至後的順序依次是“沙恩霍斯特”號、“俾斯麥”號、“格拉夫。齊柏林”號和“歐根親王”號,5艘護航驅逐艦分別位於艦隊左右兩側和佇列後部,大小17艘艦艇以相對緊密的隊形高向英吉利海峽深處駛去。
幾乎在同一時間,多弗爾港的碼頭上燈光晃眼、口號聲聲,自打前往多弗爾海峽執行巡邏任務的e級驅逐艦“蝕”號回最後一條無線電訊號之後,多弗爾港務司令部一方面向倫敦去請示,同時向駐紮在港內的巡邏艦隊出了緊急戰鬥命令。從睡夢中驚醒的軍官和水兵們迅從營房趕往各自所屬艦艇,而這其中反應最快的當屬英國皇家海軍第22“海上騎兵隊”的小夥子們,他們是皇家海軍本土艦隊中和德國海軍接觸次數最多的一支部隊自從西線戰事開始起,他們就頻頻和德國輕型艦艇尤其是噸位相當的s級魚雷艇展開爭鬥。儘管絕對度不及德國同行,但他們仍憑藉出色的火力和良好的戰術在與敵人的交手中取得了一定的戰果。
在隆隆的馬達聲中,1o艘mTB型魚雷艇就像嗅到了血腥味道的戰馬一般按奈不住奔向戰場的衝動,而此時駐紮在多弗爾港的警戒部隊中,還有十餘艘巡邏艦、炮艇以及兩艘早期建造的驅逐艦d級驅逐艦“引誘”號和e級驅逐艦“特快”號,由於多弗爾港和整個英吉利海峽都處於德國空軍的直接打擊範圍,所以這些艦艇在過去幾個月時間裡大都加強了防空能力,尤其是兩艘驅逐艦幾乎按照防空驅逐艦標準進行的改裝:後部魚雷管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門威力頗大的12磅防空炮,原機槍塔和2磅炮全部更換成2o毫米厄利孔機槍,“特快”號還在兩個月前的改裝中撤去了艦橋上的測距儀和方位盤,裝上一部初期型的對海搜尋雷達,桅杆上的對空警戒雷達也大幅度增加了它的防空預警能力,並因此成為多弗爾警戒艦隊當然不讓的領艦!
海軍司令部還未作出正式反應,拉姆齊就迫不及待的派遣兩艘驅逐艦以及整個第22魚雷艇支隊出擊了,12艘艦艇以36節的航向南急馳而去,很快便隱入風雨交加的大海深處。
在長不足4o公里、最窄處僅裡的多弗爾海峽中高航行,英德海軍的兩支艦隊無須耗費太多的時間現對方,雙方的雷達技術在細節上各有千秋,但總體而言德國大型艦艇雷達的探測距離稍遠,因而德國艦隊也有機會及早作出反應。雷達室一傳來有若干不明身份的艦艇自多弗爾方向而來的報告,張海諾便下令整個艦隊拉響戰鬥警報,其實自從設定在加萊的德軍無線電監測部隊及時來密電情報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這場戰鬥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