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9部分

上例行巡邏,一次在波羅的海靠近波羅的海域,這裡海況相對較好。“德意志”號在標準狀態下甚至能夠跑出航——洛恩告訴他,這艘裝甲艦在輕裝試航時曾達到過28節的最高航!

另一次例行巡邏。“德意志”號則透過基爾運河進入到北海區域。2o年代中後期完成擴建的基爾運河,不僅拓寬了河道,對兩。。進行了重新規劃,給人一種簡潔明快的感覺,而如今地“德意志”號同樣具備這一風格:碩大的主炮塔和敦實的艦橋之外,甲板上隨處可見寬敝的空間。就連艦尾兩座4裝魚雷射器也置於一個流線型的容器之內。看上去頗有前設計意識。站在這艘軍艦的甲板上。張海諾和普通官兵一道接受了來自沿岸居民地歡呼,看著男士們揮舞帽子、女人們拋來鮮花。看著那些孩童們隨著緩慢航行地戰艦快活地奔跑,他愈覺得自己選擇到水面艦艇部隊來是更適合自己的——這與他1916年時地選擇恰好掉了個個。

“逆浪航行時甲板上浪嚴重——原因,艦體前部缺乏舷弧!”

顛簸的船艙裡,張海諾用鋼筆在自己的航海記錄上寫下這樣一行字。在基爾海軍學校進修班的學習,讓他掌握了許多之前不曾瞭解的專業知識。在大戰之後的十餘年間,各國在戰艦設計上新思路層出不窮,工程師們在提高艦船效能方面不斷進行著各種嘗試和努力,戰艦度越來越高,對艦體設計所提出的適航性要求也相對提高,這時候相對平直的艦顯然已經不能適合遠洋作戰的需求——在歷史上,除了不幸的“格拉夫。施佩爾海軍上將

外,另外兩艘袖珍戰列艦都4o年代初進行了大西洋

儘管艦艏存在一定的問題,但“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作為一艘遠洋襲擊艦仍具有自己的優勢。張海諾在航行途中著重瞭解了它的動力系統,8man柴油機以及輪機系統在持續航行時表現穩定,艦上儲備燃油3。5oo,15航下續航力達到1萬海里。

從北海巡航回來之後,“德意志”號駛入基爾港德意志造船廠的船臺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檢修,大多數官兵都休假去了,張海諾則和艦長洛恩一道留下來。在此期間,他夢寐以求的艦載雷達終於要安裝上艦,出於保密性的考慮,這次改裝是在對外封閉狀態下進行的,而且上至艦長下至水兵,但凡知情都被要求誓不向任何人洩露這一秘密。根據來自海軍司令部的命令,安裝後的雷達天線必需確保不被其他艦船現,這也意味著進出港以及附近有其他船隻時,官兵們必需把它拆卸下來——這與歷史上的一幕何其相似。

在戰爭爆之前,張海諾認為這樣的保密措施是有必要的,但他還是從雷德爾那裡爭取到一條補充命令:假若軍艦處於和敵人交戰狀態下,可由艦長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公開使用這一秘密裝置。

數年後,當帝國元直接下令必需使雷達處於絕對保密狀態時,張海諾再一次據理力爭,並且從這位對海軍戰術不甚瞭解的統治那裡爭取到一道相似的補充命令。

經常拆卸雷達裝置固然麻煩,但張海諾和隨後上艦的專業技術軍官還是透過對這種雷達的實際使用為gema公司地專家們提供了一系列寶貴的資料。例如這種改進後的F型雷達對水面目標地理論探測距離達到15公里,但實際有效探測距離僅有1o公里;對空探測距離理論>:8o公里,但過5o公里它就無法分辨雲|:

透過海軍參謀部向以魯道夫為的無線電工程師們提出進一步改進要求的同時。張海諾還透過詳細的書面報告向雷德爾闡述了將雷達和火炮控制系統結合起來的重要性。為了證明德國海軍傳統火控技術在應對來自空中威脅時的軟弱無力,他從海軍航空兵司令那裡“借”來半個中隊的雙翼魚雷機——這些雖是不久前才從道尼爾公司生產線上的新飛機,但在效能上卻和英國老式箭魚魚雷機相差不遠,它們地主要目的是替海軍培訓大量飛行員。在這場小規模的空襲演練中,儘管“德意志”號保持高航行狀態並且動用了全部防空武器,卻只“擊落”了機,本身則被2訓練用魚雷擊中,如果換成實彈。對於德意志級裝甲艦相對薄弱地裝甲是非常致命的。

然而,這樣地結果卻未能讓多數海軍高層幡然醒悟,他們恪守大炮對決的傳統思想。對這次演練的結果不以為然,卻又以影響士氣、消耗燃料和魚雷等可笑的理由不想讓海軍部隊進行更多這方面的實戰演練。好在戰略意識出色的雷德爾力排眾議。他一方面下令技術部門投入專門地人力進行雷達火控方面地研究,一面要求工程人員對建造中地兩艘沙恩霍斯特級進行相應的強化設計,但三艘德意志級卻遲遲沒有進行相關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