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官的人選卻讓人們大為驚訝:海軍上將岡瑟特晏斯。這是一個對於大多數德國人而言還非常陌生的名字,而這位此前一直指揮著德國輕艦隊的將領,在海軍內部雖然被公認是最有才華的指揮官,但由於張海諾的存在,自戰爭爆以來並沒有多少指揮大艦隊作戰的機會。在挪威戰役期間,他負責挪威南部海域的海軍行動,表現中規中矩,當德國主力艦隊穿過英吉利海峽進入大西洋之後,他負責指揮留在德國本土的艦艇,並在北海構築了防禦性的海上西牆,194o…1941年間他指揮的艦艇在北海與英國艦隻有過幾次交手,德國海軍一方並沒有佔到太多的便宜。在張海諾前往地中海區域指揮作戰後,呂特晏斯重新成為波羅的海區域的德國海上指揮,並親自指揮以“提爾皮茨”號為的艦隊炮擊蘇俄陣地——這,也是他唯一一次站在俾斯麥級戰列艦的指揮崗位上。
任命書來自德國海軍司令部,但真正的指令確實從最高統帥部直接出的,那裡的解釋十分簡單:德國海軍自成立以來還沒有一位元帥級別的高階將領在戰鬥中陣亡過,而這種良好的傳統應該被保留下來!
與此同時,另一項任命則在人們的預料之中,海軍參謀長赫爾穆特海耶將親自擔任“警號”作戰計劃的總指揮,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元帥則只是作為全盤統籌。
任命下達之後,人們關注的另外一個焦點是海軍副司令馮肯施泰因元帥,德國海軍主力艦隊的前任指揮官,此人任內以一系列輝煌的戰果為德國海軍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版圖,但就在勝利的曙光已經出現在海平面的時候,他卻成了這一任命中最大的“失意”。來自內部的傳言說,這位元帥之所以遭到棄用,並不是他能力不夠出色或是人緣不夠好,而是因為他率領艦隊的每一次出戰都令最高統帥部乃至整個國家提心吊膽,唯恐德國耗費多年重新打造的精銳艦隊被強大的敵人打入海底,也許是運氣使然,這位元帥贏得了每一場勝利,但代價也是相當高昂的,且不說那些沉沒的艦隻,德國兩艘最好的戰列艦先後遭到重創,長時間的維修雖然能夠讓它們重返海洋,但資深的海軍專家都知道,再好的艦艇,也會因為沉重的創傷而傷及筋骨,因而不管如何修復也無法恢復到百分之百的戰鬥力,當年有著“不沉之艦”美譽的“塞德利茨”號之所以沒能在日德蘭海戰後參加一場戰鬥,也正是受到了那次重創的困擾!
“塞德利茨”號依然靜靜的躺在斯卡帕灣冰冷的海底,人們或許只能從海軍部資料館裡的記錄中再去搜尋事實的真相,然而這對於“警號”行動及相關的人事變動並不會起到任何的作用。
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海軍副司令馮肯施泰因元帥平靜的接受了新的任命——全權監督以及綜合協調德國的新一輪造艦計劃,尤其是儘快讓代號為h、J、k的三艘戰列艦恢復建造。
三艘同級戰列艦,在海軍內部亦被稱為h39、h4oh41,是比現役的俾斯麥級更為強大的水面艦艇,16英寸艦炮和柴油推進系統的應用,將使它們成為這個星球上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攻擊型水面艦艇。
若不是戰爭的爆,憑藉德國在戰前的實力完全有能力實施它們的建造,但1939年入侵波蘭的行動打亂了海軍高層的設想,由於德國艦隊與英國海軍的巨大實力差距,就在戰爭爆的第二個月,建造中的h39和h4o宣佈停工,部分鋼材被拆走用以緊急建造潛艇。隨著戰爭程序的深入,這艘命運坎坷的大型戰艦曾兩度復工——194o年法國投降,以及19411年歐海之戰,都給了德國元奪取海權的龐大野心,但不列顛空戰的失利以及全面入侵蘇聯,又兩次讓h39和h4o的建造計劃擱淺,如此反反覆覆,以至於到了19411年底的時候,龐大的船臺上依然只有最基本的龍骨和少得可憐的構架。
至於h411這條同級戰艦地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它隨著h39和h4o地第一次復工而鋪設龍骨。最初地建造頗為順利。
h39與h4o地二度下馬而繼續在船臺上沉淪。在歐海之短暫而美好地兩個月裡。德國海軍三條h級戰列艦同時處於建造狀態。這著實讓海軍官兵們美滋滋地憧憬了一下未來。可是這些戰艦按照正常進度建造對鋼材、人力以及資金地消耗都是巨大地。德國地進攻矛頭一轉向蘇聯。鋼材補給先中斷。隨後大批工人被抽調去其他船塢或是工廠。資金地劃撥也隨著最高統帥部地命令一同中止了。
許多人已經對這樣地反覆感到厭煩。但在如今地德國。沒有幾個人敢於將自己對統治地不滿說出口。更不用說付諸行動了。
一週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