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適合命名一支步槍。”
“軍座,這早有先例,中正步槍不就是以委員長的名字命名的嗎?”副官郭衛權插.進來一句道。
“我能跟委員長相提並論嗎?”
“可委員長只是對槍提供了一些改進意見,而您是全程參與了設計,您有什麼不能命名一支步槍呢?”
“軍座,您就別推辭了,要不然,我們還能用什麼來命名這支步槍呢?”
“不用人名,也可以用其他名字,比如火龍之類的?”
“軍座,火龍可以是代號,但名字還是得正式的取一個!”
“國光,你就別推辭了,這樣的榮譽,我是想要還沒有呢。”謝季元也勸說冷鋒接受下來。
這可是對設計者的肯定,也是一種巨大的榮譽。
冷鋒想了想,謝季元說的有幾分道理,有些事情,你越是推辭,越推不掉,難道非要矯情拘泥於一些事情嗎,於是便爽快的答應下來了。
“鋒”式半自動步槍就正式命名下來了,不過在定型生產之前,還需要進行各方面的測試,以及還要製造出更多的樣槍出來。
這些工作都是按照程式進行,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了。
問題是產量和成本,現在造一把“鋒”式半自動步槍,至少能造十支中正式步槍,未來會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當然,最終成本還是會高過中正式的。
畢竟這是一款效能優異的半自動步槍,是中正式那種手動步槍不能夠比的。
連續打了近一千發子彈,除了槍管有些發燙之外,其他方面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構件的強度,以及設計精度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人為因素除外。
試槍不僅僅是試驗槍的效能,同時也收集使用者對槍的感受,以作為下一步的改進和調整。
比如說槍托的設計,以前是別人怎麼做的,自己也就怎麼做,可使用者不同,尤其是人種的不同,對槍托的形狀和要求也有變化。
就好比手大的跟手小的人使用同一把手槍,感覺也會不同的,手指的長短也會影響到使用等等。
這是為中國人設計的一款步槍,當然一切資料都要以中國人為準。
不過,對於這款槍,凡是用過的人,基本上都對其非常高的評價,不過用慣了38式步槍的人,一上手便覺得沉了不少。
的確,“鋒”式半自動步槍比38式重了將近一斤半,如果再加上刺刀,將近五公斤重,對一些體力不充沛的戰士來說,增加兩斤了負重,就意味著在行軍過程中要消耗更多的體力。
還有彈藥,“鋒”是採用的是7.62毫米口徑的子彈,如果攜帶同樣的子彈,也很會增加一部分的負重。
當然,這些相當於其優異效能和戰鬥力,這都不算什麼。
靶場試槍結束後,冷鋒去了一趟601所,給參與研製和製造的技術人員予以褒獎,其中老寧直接重獎一千法幣,其餘參與“鋒”式步槍研製的科研人員以及工人按照貢獻大小給予100到300法幣的額外獎勵。
冷鋒重獎了“鋒”式步槍研製小組,“殺手”1號火箭筒研製小組不樂意了,組長周雪親自找過來,跟他一通理論。
最後,冷鋒只好一碗水端平,同時也給與火箭筒研製小組獎勵,這兩個小組其實人員不少都是交叉的。
當然,每個人只能領一份獎勵。